「香港貧富懸殊嚴重,窮學生升大學變得愈來愈難。教育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窮學生較富學生更難讀大學⋯⋯。學者指專上教育已出現兩極化,要求政府及早支援弱勢青年。」
《蘋果日報》1.2.2013
曾經有一個時期,香港出身基層的年輕人的確可以藉升讀大學(甚至大專)脫貧。就以七十年代初為例,不論你出身觀塘雞寮抑或大角嘴的唐樓,只要你在會考取得幾科優良,再在大學入學試取得不俗成績,你就可以考上港大或者中大,當時中大的學費還是八百元一學年,坐火車月票只是二十元,窮家子弟一般也可以應付。
真正幫助人脫貧入富,其實不在於教育或學歷本身,而是他因學歷而取得就業的機會。學位或學歷充其量是一張入場券,最重要的是他進入就業市場後的表現和貢獻,並由此而換取金錢上的報酬。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就業市場很蓬勃,百業欣欣向榮,百花齊放,所以即使經歷石油危機和大小股災,由於經濟產業多元化,加上那個年代的青年人普遍具備「獅子山下」的奮鬥精神,故他們漸次脫貧致富,由基層晉升中產。
今天八十後、九十後的青年人面對的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經濟和就業生態環境。有學者大聲疾呼要求政府增加大學學額,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為升讀大學大專,取得多方面的專業資格,就必然可以脫貧入富,這乃昧於時代已經大不同。
事實上現時香港社會充斥着大量既昂貴又缺乏就業價值的高等課程,例如甚麼科學教學榮譽學士、建築法及爭議解決學碩士、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學士後文憑、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再加上仍有一大批副學士、高級文憑及甚麼甚麼證書課程,個個都動輒花上十幾二十萬元以上,到頭來得益的是辦這些課程的機構,和幫補了教這些課桯的老師有持續就業機會。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目前有多達接近五成有學士學位的人,做着不需要學士資格的工作,當中包括的士司機、收銀員和侍應。學歷泛濫、學位貶值,只會製造更大的失望和挫敗感,這也是香港社會的另一危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