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分離


2504 期(2012 年 8 月 19 日)
◎ 新聞捕手 ◎ 羅杰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政教分離,是教會的堅持,也是教育的追求。然而,教會與政治要完全分離,其實並不容易;至於教育,由於要受政府管理和資助,完全分離就更不可能。只是政治歸政治,教育還教育,即使不能完全分離,卻也不可成為政治的工具。因為政治常常因為政府或政黨而改變,但教育卻是要培育出可以改變政府或政黨的公民。因此教育必需要有它的實用性、多元性、客觀性,甚至批判性。

  「國民教育」原是教育課題,如今卻成了政治問題。如今不但政府燙手,辦學團體和教師家長也感棘手。劍拔弩張,水火不容,政府當然難以上馬,但反對團體似乎也無法下台。這種戰鬥的氣氛,實在無益於教育的發展。

  市民對政府不信任,對黨國有戒心,這都是推行「國民教育」遇上阻力的主要原因。而出現了《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育手冊》正好使這些不信任和戒心有了反對的動因。基於政治現實,特區政府的確有可能是在執行「責任」。但情況若真的如此,家長教師在據理力爭之餘,對政府反而要有多一點的體諒,而不是以指罵的方式回應。

  這並不是說政府的安排應該逆來順受,全盤接收,而是如果政府已願意回應、修訂,並且肯接受監督,是否可以容許試行?原因如果把對教育關注的著力點都放在「國民教育」之上,恐怕會顧此失彼,對學生一樣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何況如今已經有這麼多的意見,也有那麼多的辦學團體、教師、家長站了出來,難道還要怕政府「洗腦」嗎?如果能讓政府踏出一步,我們才可能知道反對是否已經見效。如果發現不妥,還不是可以再使勁嗎?因為教育是不可能黑箱作業的,在香港這樣開放的社會,如果政府意圖「洗腦」,不但會徒勞無功,更會適得其反。

  誠實的懷疑,勇敢的批判,都是教育不可缺的精神;但信任和尊重、勇氣與包容,也是同樣重要!教育豈不是尋找錯誤、容許錯誤,修正錯誤的過程嗎?政教要分離,但仍需要並行。

  你要細察那完全人,觀看那正直人,因為和平人有好結局。(詩三十七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