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報告書,指出本港人口老化趨勢,預算二零二九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整體人口四分之一。《2009香港教會普查》顯示會眾的不同年齡組別,四十五至六十四歲會眾由一九九四年的16.8% (佔會眾整體人口,會眾共33,475人),上升至零九年27.2%。會眾共87,391人。六十五歲以上會眾由九四年的12.4%(24,710人),上升至二零零九年13.8%,會眾44,387人。堂會信眾年齡組別走勢,基本是隨著人口變化而有調整。
本港教會老齡化首先反映於部分教會領袖與教牧心態的安分守己、因循守舊、不再冒險、等待年日方作退休或退位;此種不健康的「老化」心態確實阻撓了教會與使命更新。現時神學生、教牧與宣教士年齡,普遍為中年或老齡,雖然,一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同工仍在事奉是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缺乏空間,讓年輕同工得以發揮,成為領袖。人口政策報告書建議延長退休年齡,筆者並不贊同,這只會在制度方面讓青成年教牧更難向上流動,這正是本港青年面對「中上層擠塞」的困境。本港已有神學院或堂會,用特別合約方式處理退休講師或教牧「退而不休」的職事發揮。
會眾老齡化呈現貧富兩極化的現象,有部分堂會的長者是中產而有相當知識水平的,對這些堂會牧者而言,怎樣動員與支援此類義工投入堂會內外的使命 : 如探訪、教導、調解、諮詢、教練與勉導等。這些長者是堂會尚待開發的人力資源,他/她們能為整體教會帶來重要貢獻。教牧要用新的視野來看待。有部分堂會的長者,多是位於新市鎮公屋內堂會,這些長者的教育水平低與經濟能力較弱,堂會要提供適切的服務,牧養這些長者。有部分堂會,兩類長者並存,教牧要有智慧培訓「知識型」或「中產長者」來服侍另一群長者,或其他年齡群。
現時,不少教牧過度迷信「按齡牧養」,並使之成為制度或模式,帶來了堂會生態「單一化」,不同年齡會眾失掉了代際之間應有的滋養關係。曾有牧者向筆者諮詢應否設立「長者崇拜」,筆者反問對方:「你想一下長者喜歡與長者一起敬拜,還是與其他不同年齡人士一起敬拜 ?」答案是明顯的,大多長者喜歡熱熱鬧鬧;長者喜歡與年輕人交往,若只有同齡的友情,則年齡愈長便朋友愈少了 !
「按齡牧養」限制了堂會建立「代際友情」;作青少年導師不一定是職青或大學生,退休專業人士也可作導師或勉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不一定來自同輩,更需要其他長輩提供指引。當現今家庭解體,堂會能夠有效牧養長者不是提供節目,乃是培育長者視「教會如家」,不僅建立同齡友情,更要生命影響生命,能與不同年齡會眾建立「三代情誼」。
教會老齡化不是問題或包袱,也不應以「功能式」製造大量節目作應對,乃是以「人性化」角度建立「數代同堂」的場景。當社會裡老人被忽略、被隔離、被遺棄,教會卻予以肯定、尊重並賦權,「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箴二十29)。教會就老齡化,可思考與想像甚多,筆者限於篇幅,只在此提出數點意見,以引發更多探討。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