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從前的香港人有稱它為「德律風」,是音譯過來的,早在八、九十年的日子,也是一個很是摩登、時髦的新詞,唬了好些從鄰近來的「大鄉里」。
提起音譯或意譯,笑話成籮,也虧得那麼多的博學「師爺」們,大動腦筋繙過來的。舉一兩個例子,算是舊憶,聊博一粲。如:「請行快的」是天星小輪船泊岸那道跳板位的當眼處,促請搭客儘可能不要耽延致阻塞交通。電車站頭又高掛著在路中一面用搪瓷造的,提醒人的牌子:「如要停車,乃可在此」。因為那時交通沒有現在那麼繁忙,候車的站頭沒幾個像現今建成那麼堅固美好的,只要找到這個牌子,電車叮叮而來,一見有人候著就必停下來,讓乘客登車。
妙就妙在這塊牌子,「如要停車、乃可在此」中那「乃可」兩個字,請大家慢慢想想,頗為雋永,其他也甚多,未敢說俯拾即是,但也不少。
話題岔遠了,說回電話是一種通訊工具,商肆家居都少不了它,也大家稱便,那時也不是家家戶戶都可裝上一具或多具的。要需用時就走進一些店家央求:「唔該,借個電話」,多能徇所求的。當然也有靳而不與,甚至寫上一紙「不准借用」的字條。記得有一家是主內老前輩,在利舞台附近開設一冰室,他老人家把電話放在入門口當眼處,任人隨便借用,但旁邊擺著一個小錢箱,註明每次收費一毫,也寫明是作慈善用的,那時剛在戰後復員,區區一毫,集腋可成裘,也是一項善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