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五年,尖沙嘴遊客區已由地道小店變成名店林立,遊客也由金髮碧眼的『老外』,換成一身名牌的內地豪客。在尖沙嘴天星碼頭外擺檔的報販貞姐說:『我接受時代的轉變,人總要向前望的。』」
《蘋果日報》26.6.2012
相識於微時的一位老同學回港一行,甫落機翌日即跑到昔日住的尖沙嘴加拿芬道,他說當時真的嚇了一跳,差不多所有他記得的建築物都拆掉了,毗鄰原本有個尖沙嘴街市也不見了。他說一個人站在加拿芬道與加連威老道交界,眼前景物全非,有份欲哭無淚的感覺。
這位同學在一九七三年隨家人離港赴美,一去幾近四十年,這四十年香港滄海桑田,變化最大,就算本地人也常感難以適應,何況他離港那麼久。
六、七十年代的尖沙嘴有點像英國的小鎮,滿街是寫著英文招牌的小店,有印度人開的裁縫店、白俄羅斯人開的餐室、中國人開的雜貨店。位處梳士巴利道的西青會,矮矮只有幾層樓高的英式建築,裡面的餐室陳設簡樸,白色的四方木桌和黑色椅子,侍應生穿白色恤衫打上黑色領花,在那裡拿著厚身的瓷杯喝英式紅茶,就像在倫敦的舊餐室一樣。
彌敦道以東的幾條小街,金馬倫道、加拿芬道、加連威老道、金巴利道,以前大都是英式小樓房,最高都是五、六層樓,所以人煙稀少,十分素樸寧靜。從那裡再往漆咸道方向走,更見樹影婆娑,充滿南洋風情。漆咸道的另一邊已是大海,想像沿著馬路在大樹下漫步海旁,你說寫意不寫意。
坐鎮尖沙嘴碼頭祖傳報攤四十年的報販馮麗貞慨嘆,尖沙嘴的景致和人事都已面目全非。以前白領上班多買報紙,趕返學的小朋友亦不忘打招呼,背著相機的遊客多來自英美和日本,街上說英語的居多。但今天滿街滿巷都是「自由行」的內地遊客,小店通通變為賣名牌賣金飾的「名店」,現在連本地遊人也少了,他們根本買不起這裡的東西。
老同學說他很懷念以前的尖沙嘴,現在只好寄情於回憶。人生美好的事物總是流逝得很快,以前的尖沙嘴只是其一,叫人不堪回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