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在二零零六年開了一門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新課,一共有將近九百名學生選修,使這門課成為最當紅的課程。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Dr. Tal Ben-Shahar,他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活得更快樂。
他的成名作品名為“ Happier”,在此書中他強調快樂是由兩個向度所構成,就是即時的享樂 ( present pleasure)及將來的意義 ( future meaning)。他用了漢堡包來解釋四種不同的快樂取向。稱為「漢堡模式」(The Hamburger Model)第一種漢堡,就是你最想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 (Hedonistic)。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面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享樂,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 (Ret race)。
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 ( Nihilistic)。
第四種「快樂型」( happiness)漢堡,是屬於又好吃,又健康的。一個快樂漢堡,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在以上四種快樂的取態中,享樂型和忙碌奔波型是最普遍的,兩者也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一個只顧眼前的享樂,一個為了將來而犧牲了現在。兩者都失去了一些要的東西。香港人是最忙碌的一族,為了一個窩居,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去賺錢,結果生活充滿壓力,完全沒有時間好好坐在家中,最能享受我們的居所的,可能是我們的菲傭呢!
Tal Ben-Shahar 鼓勵我們在尋找職業的時候,別忘記要魚與熊掌,即時的享樂及將來的意義都要兼得。簡單來說,要找一份自己做起來有樂趣,不單是賺錢,而且給予你一個更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的,這樣,就能確保你能可以工作中找到快樂。
用中國的美食作比喻,我們在梅菜扣肉與素食之間,總能炮製出一些又有營養又美味的食物。我們是大有選擇的呢!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