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聖人字墨」,撩起了幾位八九十開外的老人家聊了半天。歸家途中,又聯想起一個又是與文字有關的問題,說將出來也是一段老掉了牙的「古」事。近來直是常在懷舊似的,直是思舊憶趣,趁真在這方面還有回憶的老媼老漢,可證拙文所記之不謬。
大定要是走在街頭,隨處可見到的都是紙屑飛揚,當眼的地方也貼滿了圖文並茂的廣告,更有重疊貼得厚厚的,被人詆為「都市牛皮癬」。年來也興起一個行業,「廢紙」收集在各區收購,每天各數以噸計,不少拾荒者也檢拾廢紙維生,不知養活了多少人。
早在近百年前(或更早),有倡「敬惜字紙」,這並不是一個如今慣說的甚麼「運動」,而是為了要「積德」的善行。有心人士,認為寫在紙上的文字應該著重愛惜,不可以隨地丟棄,要把它好好拾起,免得被人踐踏,積聚後焚化,也該是「聖人字墨」的同義。
這可不是一項小玩意,從前有些稍有財富的人家,建造大宅時會在宅門口旁的地方,開備一個尺來大,用石鑿成的小箱框,上雕「敬惜字紙」工工整整的四個字,以便人們把字紙放入去。屋內庭院也擺設一個用石或鐵所造成,高三幾尺之焚化爐,還不時僱用小廝,手拿鉗子、背掛著個竹籐編成的筐簍,在街頭走動撿拾。
從前讀書的人也不太多,寫字的人當然也不多,那時書寫用的是毛筆硯墨,紙張普通學童們用的俗稱「竹紙」(較薄的玉扣紙),箋紙甚至宣紙,連商店用的賬簿也是土紙,家家店舖、住戶人家都用筆墨,因俗勢成積習美德,亦大佳事。回國內走走,有些倖存未拆的古老大屋,門口仍見「敬惜字紙」的遺蹟在。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