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看過一則花邊新聞,說是香港某銀行一批新鈔票,因為印刷途中發現裡面的特區區旗反置,只好全部銷毀重新印刷,因此趕不及農曆新年前備妥。我第一時間當然是跟孩子解釋校對有多重要等等,這個我自己的行業問題,然後就補充說,如果這批新鈔一直到發行了才發現錯處,銀行要急急回收,麻煩更甚,而漏網之魚肯定成為蒐集的目標。孩子問,為甚麼?
集郵的人都知道,錯體郵票不常見,因此成為蒐集的對象,市場價值很高,就因為它是不同的。此外,很多本來製作精美的東西,如果發現錯體,也是收藏家蒐求的項目。
當然,最基本的條件是那種東西本來是製作嚴謹,極少出錯的東西,如鈔票、郵票之類。如果它本來就是沒有固定規格,千奇百怪,那麼它只是劣品、次貨,只合在大賣場廉價推銷。就好像我們在小攤上買到的碗盤,竟可以每一隻都有點不一樣,難怪要廉讓。
我兒時見過一些可愛的錯體東西,是錯體雞蛋。新界從前有很多雞場,孵化小雞出售。每一隻打算要孵化的雞蛋(都是受精卵,稱為種蛋)都會受檢查篩選,不合格的就變成菜蛋(給人吃的,價格低很多)。這些錯體雞蛋往往是雞場主人的送禮佳品,反正是「下欄」,市場上又買不到,變成另類特產。我家也收過這種禮物,通常形狀比常見雞蛋稍長,甚或中間稍微凹陷。把它打開在碗中,你會看到兩個偶然是三個蛋黃,小小的異常可愛,讚歎一番之後,當然是吃掉了。這大概是錯體的最佳結局吧。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