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名應屆中學畢業生參與的、全新的、第一年舉辦的「高中文憑」公開考試,在十日之前開動了。為數近八萬名學生的背後,就是八萬個家庭。要是再加上有不少關心辛辛學子前程的、各類層次的親朋友輩,可知間接牽上這項事務的市民,數目不能低估。這項教育界的大事,實在是社會發展的大事。
社會發展的最重要資產,莫過於人力、人才、人心。社會的下一個年代,更看今日的教育,培育了新一代的、怎麼樣形態的人力,人才,人心。
過去二十年來,香港的教育建設猶如急行連場大實驗;頻密的調整,令到教育界及家長們叫苦連天。從無所適從到硬銷跟從,從滿腦猜疑到沮喪不安,……。待得熬到今時開鑼的「高中文憑」考試,標誌著「三三四」學制的啟動;終於可望告別教育方向摸索、搖擺、混沌多年的局面。
教會辦學,由來已久,是教會建設社會的優良傳統。過去幾年以來,因著對不算完善的「校本條例」的爭持,部分辦學教會或許感到多了制肘,或許感到理想不再,或許感到意興闌珊。然而,教會建設社會,仍有無可替代的角色。
上一世紀的五零年代和六零年代,大量國內人口湧至香港;社會根本承擔不了暴增的各種服務需求。不多人留意到,當年教會建設社會,其中的光輝一頁,就是勉力在最貧困低下層市民聚居的徙置區,積極興辦「天台學校」。這是一項「平民教育」的舉動,為當年百事匱乏的社會,填補了一代人的教育要務,避免了一代孩童淪為「文盲」,為香港日後的起飛發展,舖下了一代人的教育基礎。
今天是「復活主日」。從表面看來,當日耶穌似乎白費心力的付出一生,換得的只不過是「悲劇英雄」的後果。誰知上主的奧妙權能,耶穌基督的出人意表的「敗部復活」,建立了至今二千年,遍及世界、超越民族與文化的、基督的群體。在培育人力、人才、人心,等建設社會的事務中,復活的主的教會,仍然大有可為。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