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贖罪


2465 期(2011 年 11 月 20 日)
◎ 如沐春風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與絕望奮鬥》的當事人木村洋,在為慘死妻女討回公道的過程,不斷思考死刑的意義,直到他有機會到美國探訪一名死刑犯,才終於找到答案。

  日本電視台安排木村洋到美國德州「波蘭斯基監獄」,跟一位少年犯罪死囚會面,黑人死囚名叫畢斯理,犯案時十八歲,跟木村見面時已坐了七年牢,正等候死刑的執行。

  畢斯理原本是名校高中優異生,只為得到黑人朋友認同,跟他們一同去偷車,一時錯手,槍殺了一名六十七歲的男性白人,被判處死刑。

  畢斯理告訴木村洋,在獲判死刑那一刻,看見母親泣不成聲的模樣,才省悟自己帶給受害人遺屬多少悲傷,才體會生命多麼可貴,才懂得反問自己為甚麼要殺人,才後悔自己做過的事情,才開始深入反省生命的意義。

  會面四個月後,畢斯理經由藥物注射,被執行了死刑。

  從畢斯理身上,木村洋看到犯罪的空虛無意義。犯罪不僅造成被害者的不幸,對加害者亦然,即使殺人者如何痛徹悔改,仍必須接受死刑的制裁。

  經過那次會面,木村洋更加堅信死刑是有必要的。只有面對死亡,犯罪者才會真心悔悟;也只有抱著這種悔悟的心去度過最後一段日子,犯罪者才能得上天堂,而整個社會,也才會從中學到教訓。

  以死亡來贖罪,一直極富爭議,在考慮犯罪者人權的同時,我們可曾聆聽受害人遺族的心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