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際,基督教選委選舉才過了一個星期,區議會選舉結果也剛公布不久。選戰期間的緊張與熱鬧,已轉換回日常生活中的平靜。局內人與局外人所見所聞,又是一番不同的風景。
基督教選委選舉,由第一屆至今,選與不選,就算用甚麼方式去選,一直存在著爭議,也可算是第一個戰場。有人認為不選才能表達反對小圈子選舉到底,選就是玷污基督教信仰的清白,也有人認為選才能在有限的空間下有所作為,不選反而是接受他人的擺布,讓小圈子更小圈子。無論採用甚麼方式,協進會從來沒有打算自己「玩晒」,由執委會派十個人當選委。讓信徒一人一票去決定這十個人是誰,是希望把決定權放回每個信徒的手中,是一個民主的過程,最低限度也有象徵的意義。不過,反對的仍然應該有空間及自由去反對,沒有理由禁止這種聲音。
選舉過程,協進會盡力去做,在候選人提名期,教會及機構提名資格,堂會票站的報名與投票時間,都盡可能地鼓勵參與。因此,所有報名的候選人及提名機構,最終都得到核實及許可。所有申請設置票站的堂會,最終都獲得同意。所有申請開放週六時間投票的堂會,一個也沒有遭到拒絕。公開票站的數目也比上一屆多一倍左右。如果硬要以立法會或區議會選舉的尺度來衡量這個選舉,恐怕有點張冠李戴,難免衣不稱身。
選舉期間,不同主張與政見的候選人在爭取教內外傳媒曝光,宣傳個人見解,甚至在候選人諮詢會中針鋒相對,在選戰中自然在所難免。但如果對話變成了對罵,情緒語言代替理性討論,扣帽子代替聆聽他人立場,結果便有可能屍橫遍野,死傷枕藉,難以收拾。選戰是民主程序的一部分,怎麼打得漂亮,怎麼包容異見,都是塑造民主人格的必經之路。基督徒打選戰,是不是應該也「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呢?(請別誤會我在撐民主黨!)
選戰過後,有勝有敗。選舉安排,有得有失。無論如何,總有值得珍惜的經驗,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我在基督教選委選舉的過程中,放下了不少平常肩負的責任,有時候也要不停的工作與思考,甘苦自知。在這期間,認識了一些對於社會事務熱誠的新朋友,收到了一些很久沒有聯絡的舊朋友問候,感覺暖暖的陽光仍舊照耀人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