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初期,政府和民間因為興建馬路、樓房、碼頭、軍營、廟宇、教堂、水塘的緣故,均需要大量建築石材。而且香港和九龍以石山居多,這些花崗岩的「麻石」,正是建築上乘的材料。但「開山劈石」的工夫則以「客家」人最為熟行。因此香港十九世紀後五十年間,「客家」人大量來港從事石匠謀生,不少更因為承接石業工程致富。據羅香林教授研究,鄧元昌、曾三利、曾(王京)記、李漢四、李浩如、袁石秀、楊發利、李瑞琴等人都是客籍經營石業而起家的富商。
「客家」人向以「晴耕雨讀、詩書傳家」的家訓,是有耕讀文化的傳統,對男子接受教育至為重視。就以國父孫中山女婿戴恩賽博士來說,父親戴順達原籍廣東長樂(今五華)河東澄塘村,十二歲來港打石謀生,勤儉積富,購有十多店鋪,為攻兒子留學外國,不惜出售商鋪,將戴恩賽、戴恩樂、戴恩瑞送往外國大學深造,均獲博士學位。
戴恩賽於一八九二年在港出生,一九一三年畢業上海聖約翰大學,同年考入清華學校,越年由清華學校保送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國際法,先後取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一九一八年返國任廣州軍政府外交部祕書;次年升為外交部政治組組長。時至一九二一年三月十九日與孫中山幼女孫婉在澳門孫公館(即今日國父紀念館)結婚(見上圖),而戴恩賽在澳門是以孫公館住址(見下圖,一九二四年戴恩賽通訊住址)。戴恩賽婚後夫妻恩愛,相敬如賓。是年冬在港生一女兒,外祖父孫中山在桂林準備北閥,冀能早日成功,因給外孫女改名戴成功。又過一年孫婉在港又生一子,外祖父適遇陳炯明叛變,炮轟觀音山,後在永豐艦避難,故給外孫改名為戴永豐。就孫中山在北京病危的時候,戴恩賽是相隨在側,並作孫中山遺囑見證。戴恩賽一九三零年出任巴西公使;一九三二年歸國;一九三六年任粵海關監督。其後定居澳門,兼任孫總理紀念中學校長。戰後任澳門視學官。一九五五年在澳門病逝,及後其夫婦二人遺骸均安葬於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