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有魚味,魚有雞味


2449 期(2011 年 7 月 31 日)
◎ 有衣有食 ◎ 王礽福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亞視黃麗梅主持飲食節目,最為人詬病是詞彙貧乏:「嘩,好有雞味。」「嘩,好有魚味。」網民揶揄她:「難道雞有魚味,魚有雞味?」但對小市民來說,吃了多年「雞無雞味,只有調味」的快大雞、冰鮮雞後,黃麗梅卻是個遙遠的呼喚,喚醒我們麻木的記憶:「對啊,雞曾經是有雞味的!」

  吃肯德基炸雞,重點不是雞,而是那道由十一種香料組成的配方。雞,充其量是第十二種配料。廣東人說:「食嘢食味道。」但「食味道」不是「食味精」,全球食品添加劑的問題,已愈來愈嚴重,每年單是使用合成甜味劑,多達大約一萬五千噸。各類食品添加劑掩蓋原料的乏味和低品質,使我們確信所吃的食品又美觀又美味。

  然而,吃得自欺也就算了,吃得自殺才夠麻煩,我們壓根兒搞不清楚這些食品添加劑的成分,每年吃下多少致癌物質還是個未知數。今年四月國內爆出的牛肉膏事件就夠希奇古怪,豬肉塗上牛肉膏,就有牛肉的色香味,同類「創意產品」還有雞肉膏、鴨肉膏、鵝肉膏、羊肉膏等,應有盡有,流通各省各鄉大小食肆。至此,黃麗梅大可絕地反擊說:「誰說雞不會有魚味,魚不會有雞味?」不過,吃有雞味的魚,大概就跟吃雞泡魚一樣凶險。

  「雞有雞味,魚有魚味。」這句彷彿是廢話的真言,應該重新成為品評食物的標準,叫食客學會尊重萬物生長的規律,知道「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三2),嘗鮮不吃假,不要貪多貪快,少吃多滋味,多吃腸穿肚爛。也叫食肆不要為求圖利,泯滅良心,指豬為牛;要知道毒人口腹者人亦毒其口腹,我們已無法肯定每天吃了多少有害物質進肚子裡,不要再互相荼毒下去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