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心裡兩把尺
第 2403 期(2010 年 9 月 12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明報》5.9.2010
梁錦松先生正如香港大多數家長,愛子之心殷切,又望子成龍,名校男拔萃書院附屬小學自然是首選,兩夫婦大清早就去排隊報名。但梁先生又是否注意到,男拔萃書院及其附屬小學仍未採用「校本管理條例」,甚至已轉為直資而增強自主性,而該校所屬的辦學團體香港聖公會更是公然反對校本管理條例的。
二零零零年二月,教統會之下的「校本管理諮詢委員會」發表了一份諮詢文件,封面印有大字口號:「日新求進,問責承擔」,較小的字有「為學校創建專業新文化」,更小的字是「校本管理諮詢文件」。當時擔任教統會主席的正是梁錦松先生,而整份文件所要推行就是所謂校本管理新措施,即是將辦學權由辦學團體偷天換日轉移到學校本身及其「持分者」。
文件後來在立法會立例通過了,並最遲於二零一一年全面推行。所謂新的校本管理措施是:校董會不再在辦學團體管轄之下而直接向政府註冊,校長將是校董會當然成員,其他成員包括教師、家長、校友及社會人士,辦學團體委任的校董可佔六成。整個措施的關鍵是架空了辦學團體與學校的從屬關係。
記得梁錦松先生曾經說過,這是一項「天翻地覆」的改革,並表示有決心「沒有回頭」地推行這改革。他現在雖已經不在其位,但他是整項計畫的「總設計師」,而又一直身在香港,不可能不知道至今為止,全港只有五分三左右的學校按照這個法例註冊「校本」的校董會,而聖公會、循道衛理教會及天主教會仍堅持不加入。
到自己的兒子年屆入學,梁先生愛子心切,一定想為他找間最好的學校。但他心儀的竟然不是採用了校本管理新措施的學校,而是守舊而不肯向「持分者」開放的百年老店。
香港回歸後有許多「政治正確」的教育改革,又校本管理,又母語教學,又國情教學。高官們搖旗吶喊,說要與時並進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但到他們送自己的子女入學,十個有九個是到國際學校或傳統名校。原來他們心裡一直有兩把尺,一把說給人聽,另一把只是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