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價浪潮與社會關懷事工
第 2403 期(2010 年 9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陸輝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與「加價潮」同步的,是加薪潮。巴士職工由資方建議的1.8%至勞方建議的2.2%,引發了「按章工作」,可幸事件很快解決。是年無論是政府或私人機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百分比的加薪。
「加價」與「加薪」可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雙生子,「加價」必然引發「加薪」,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加薪」則增加消費力,最終導至某些商品「加價」,繼而大部分商品加價。過程中的要素是財富分佈是否「公平」,在「加價」與「加薪」過程中是否造成貧富懸殊現象加劇。
「加價」、「加薪」與社會關懷事工有何關係?一般而言,社會關懷及社會關懷事工以三種方式出現:救濟、發展與倡導。救濟是提供物質援助,是第一階段。發展是提供謀生工具、技能及機會,結果是可持續發展,長遠解決「貧窮」或「缺乏」現象,是第二階段。倡導是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謀求在政策上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財富分佈,及防止貧富懸殊現象加劇,是較徹底解決「貧窮」或「缺乏」現象的方法,是第三階段。有些時候第一階段經已解決問題,但歷史上告訴我們三個階段得同步進行,才是貫徹社會關懷的目標,社會關懷事工才能達至真正的「關懷」。
本港目前貧富懸殊現象十分懸殊,以政府對貧窮線定義,即家庭收入中位數一半以下,全港有一百二十多萬貧窮人,量度貧富懸殊現象的堅尼系數亦達0.53遠比中英美日加等國家為高,社會關懷能否具體地針對這個問題?沒錯,綜援及生果金等社會保障制度、公共醫療及九年免費強逼教育制度、公屋居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作出回應,最低工資亦已起步,但可以繼續努力的空間仍多。
中產面對的高地價高樓價亦甚嚴峻,以一個人可以工作的三十五至四十年期間,廿至廿五年的收入進貢了地產商。
期盼香港教會的社會關懷事工,也可以延伸至上述領域,與社會各界一同關懷參與。
陸輝(香港伯特利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