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肢體」(下)


2403 期(2010 年 9 月 12 日)
◎ 教會語文漫談 ◎ 諸葛空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談到「肢體」,空城想到了另一個喻體「手足」。

  如果真的要獨立使用「喻體」作借喻的話,我們不妨參考一下「手足」的用法。「手足」其實是指兄弟關係密切,再引申到好朋友關係上去的一個常用「喻體」;李華〈弔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手如足」一例可證。我們今天說「各位『手足』請留步」,都自然而達意。曹子建〈七步詩〉中有「煮豆燃豆萁」之名句,係以「豆」和「萁」比喻同胞兄弟,取喻極妙極切,但若借用為「各位『豆萁』請留步」的話,效果卻不一定好。為甚麼呢?因為「手足」是日常熟語,「豆萁」則相對陌生冷僻。日常溝通要求提高效率、貴乎親切,措詞上不必要求「創新」或刻意造到「與眾不同」。

  當然,若講到用語「熟」與「生」的問題,一定有人認為凡事都有第一步,沒有今天的「生」,又怎會有將來的「熟」呢?這看法誠然不錯,但一個「生」詞要發展成「熟」語的話,倒要具備某些條件才行。一個為大眾所接受的好詞語,大家喜歡使用,一定可以由「生」變「熟」;相反,一個令人感到突兀的用語,則充其量只能局限在某個社群中使用,卻不能在漢語系統中完全變「熟」。

  所謂一個好的用語,「好」的標準不一定是百分百客觀而穩定的。若單以「肢體」一詞為分析對象,「肢體」是接近「上層概念」的用語,其「下層概念」用語是手、臂、足、頭、指、趾、掌、脛、髀、腿等詞。「上層概念」概括性強些,「下層概念」卻具體些。漢語在獨立使用喻體時,習慣上一般傾向採用近「下層概念」的用詞。例如我們常把最愛的子女說是「心肝」(喻體,近下層概念),卻很少會用「上層概念」用語,把「子女都是父母的『心肝』」說成「子女都是父母的『重要器官』」或「子女都是父母的『內臟』」。而且既已有「心肝」這一熟語在前,又似無必要新創「腎胃」、「脾胰」或「腸膽」等「新用語」了。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