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形象


2403 期(2010 年 9 月 12 日)
◎ 時事透析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馬尼拉人質慘案中,菲律賓警方的臨場表現、和事發後的辦事方式,因著發達的媒體傳播,而曝露於國際社會的審視之下。劣評如潮,在所難免;也許有關方面已經預期,這是理所當然的後果。菲律賓予人的國家形象本已不高,經此一事,就更加有如江河日下。國民蒙羞不在話下,一時之間,股票投資市場滯跌、旅遊業慘淡,經濟打擊已經即時呈現出來。

  「形象」是一頂微妙的東西。不論「個人形象」、「社會形象」、......,都在影響當事者的認受度,進而影響其可以發揮活動的空間。有時,「形象」甚至是辦事之前的一項先要的決定因素。「形象」之所以微妙,因為這既依隨客觀的質素條件,又有極其主觀的先入為主感受,甚至受大氣侯潮流的左右。注重「包裝」,以至建立得良好的「形象」,似乎是立身處世的一條法則。

  香港予人甚麼「社會形象」呢?就以過去一週為例,整個社會為人質事件齊心哀傷,在國際社會顯出眼前一亮的城市認同感、凝聚力。然而「形象」也可以是成見,不論是偏愛、或是偏惡。上月全國學界在敦煌為港產國學大師饒宗頤慶祝九十五歲大壽。上週風麾全球華人的港產作家張愛玲的最後遺作《易經》出版。本週港產導演吳宇森獲取威尼斯影展頒授終身成就獎。雅俗共賞的港產作家查良鏞將取得牛津大學頒授唐史研究博士學位。......。可謂盛事接連。可是儘管有這連串的香港文化盛事,「文化沙漠」仍是不少人對香港的揶揄。

  故作賣弄的「形像工程」並不可取,而表裡一致的內涵質素就彌足珍重。例如香港旅遊業的「?客導遊」令社會蒙羞。業界的善後工作不能只作懲罰闖禍者的門面功夫,還須認真變革制度,才可以挽回形象。回到菲律賓,修補破損的國家形象可不容易。然而只有真誠的變革,才可以建立國家,造福國民。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