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情绪管理


2378 期(2010 年 3 月 21 日)
◎ 窩貼家庭 ◎ 沈雅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湯國鈞博士認為,情緒壓力與個人、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一連串因素有關,所以某程度上,受情緒困擾的人士,也是受害者。

劉李偲嫣鼓勵家長與子女多作正面的溝通,一起化解壓力。

  早前在深水埔西九龍中心發生一宗母親因女兒升學問題與丈夫爭執後,怒掟四歲女落樓後再跳樓自殺的慘劇,令各界關注到為人父母所承受的壓力。面對管教子女、兒女學業、家庭經濟等各種擔子,究竟作為家長的,可以怎樣走出迷陣,又該如何釋放內心壓力,本報今期特別請來油尖旺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劉李偲嫣女士,以及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主席湯國鈞博士,跟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是禮物 性格各不同

  作為一子之母的劉李偲嫣形容,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已經走向「層壓式」,無形的壓力既壓著孩子,也壓著父母。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形勢底下,迫使很多父母都過分看重子女的學業問題,有些甚至由幼稚園已經開始為孩子鋪路,期望他/她可以一條龍進入名校小學、中學。

  但對於父母有這種想法,劉太卻不表認同。「是否考到名校便代表一定前程錦繡,相反,考不到的話,就代表世界末日呢?」

  劉太續謂,做父母的,總想給子女最好的東西,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教育,都想孩子得到最好,但怎樣才是最好,家長卻往往沒有好好想清楚,亦忘記了表達的手法。

  「以選校為例,父母千方百計想孩子考入名校,沒錯,給他/她優質的教育,動機可能是好的,但如果孩子入不到心儀的學校,父母就表現得失望,那就是錯誤。因為父母的情緒,很可能會令小朋友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以為是自己令到父母不開心的,這些負面的思想,將會影響孩子日後的成長。」

  劉太說,當年她替兒子選擇幼稚園,從沒有考慮那間是否名校,她選校只有三大原則︰第一,學校是否鄰近住所;第二,學校的師資及教學手法;第三,學校的教學語言是否多樣化。總括而言,在她心目中,好學校就是「能夠讓孩子快樂地學習」。

  她慨嘆這一代的香港父母,都需要調節心態,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副產品。「每個小朋友都是神所賜的禮物,他們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有獨特的性格和氣質,作父母的,不能硬把自己的一套加諸小朋友身上。家長應該按子女的性格和氣質,提供適當的養分去培育他們。」

  溝通是上策 問題齊解決

  在栽培子女方面,劉太指出,不一定要十項全能,最重要是留意自己兒女的性向,發掘他/她喜愛的東西,並啟發孩子的智慧。不過,她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以信任、互愛的態度去跟小朋友好好溝通。

  劉太的兒子今年十六歲,打從他小學二年級開始,劉家就定期舉行家庭常務會議,會議上,他們會討論大家關注的事情,上至孩子的學業表現,下至家務分配、假期活動安排等,三口子都有輪流發言的機會。「大家都養成了凡事溝通的習慣,遇上困難和問題,便齊齊想辦法去解決。」劉太稱,這個方法很湊巧,也是她至今仍然能夠和兒子保持親密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談到為人父母的壓力,劉太不諱言的確很大,但無論如何,做父母的,都必須保持耐性。「教養小朋友,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家長除了要有愛心,還需要有耐性,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夠放棄我們的子女。」

  她同時提醒作母親的,不要獨自摃起所有煩惱和壓力,應該和丈夫一起分擔,遇到問題,夫婦之間亦應該平心靜氣去討論。「太太們通常比較『勞嘈』,容易發脾氣,但要知道,妳的態度,子女是看得見的,也會為他/她帶來壞榜樣。」

  倘若父或母任何一方情緒失控,伴侶亦有責任把他/她拉開,避免衝突愈演愈烈,劉太建議,這時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現在很忿怒,我需要冷靜一下,我們暫時不要再談下去,但是爸爸/媽媽希望你想清楚,究竟你在此事上有沒有做錯呢?」她認為,管教子女,最重要不是罵,而是給他/她反省的空間。

  「孩子做錯事,不是世界末日,最重要是給他/她機會改過。我最怕父母動不動便破口大罵,罵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小朋友沒有自尊心,通常只有兩個反應︰一是自暴自棄,跟你對著幹;二是收藏自己,表現孤獨。」她又建議父母應該建立父母聯盟或圈子,互相支持、鼓勵和打氣,彼此分享樂與憂,這對紓緩壓力很有幫助。

  性格思想 主導情緒

  湯國鈞博士引述二零零九年一月中文大學公布的一項調查指出,發現不少家長教導子女時均感到壓力甚大,尤其是單親及貧困家庭。中大社工系訪問了約一千名育有未滿十七歲子女的家長,當中七成八人指出自從子女出生後,感到較以前疲倦。調查又發現,母親面對的壓力較父親大;單親家庭及低收入家庭亦面對較大壓力。調查又指,父母感到壓力愈大,教導的方法愈負面,與子女溝通亦會較差。而經濟差亦容易導致家庭問題惡化。因此,在逆境中協助父母掌握正向管教的方法非常重要。

  湯博士表示,家長想遠離情緒困擾,必須先認識甚麼是情緒。他說,情緒就是一個人對現實環境或內心所發生的事情作出的心理反應,屬乎主觀感受,例如是喜、怒、哀、樂等,而這些心理反應,亦會伴隨一些身體反應,舉例,當感到恐慌時,或會心跳加速、出汗;當心情愉快時,人會很放鬆,呼吸亦特別暢順。所以,人可以從身體反應知道自己的情緒。另外,情緒亦會帶出行動傾向和衝動,例如忿怒時可能想攻擊發洩,哀傷時想哭泣等。

  湯博士又謂,情緒之所以發生,往往與個人的思想、價值觀有關。我們如何判斷一件事情的好與壞、對與錯、配合或不配合自己的需要,都會帶來不同的情緒反應。他舉例,如果你認為失掉十元是件小事,不會有情緒;但如果認為孩子入不到名校就是沒希望、沒前途,你的情緒反應自然很大。而面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處境,各人的反應可以很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過去經驗、性格、想法、價值觀都不一樣。

  此外,外在環境,如社會文化因素,也會影響個人的情緒。湯博士稱,香港的競爭性環境很強,整個社會都標榜入讀名校、讀書成績好,就代表前途,將來可以賺到很多金錢,在這股風氣下,導致不少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孩子自幼就被不斷催谷。與此同時,香港的教育制度過分著重考試,無論是選校、選科,往往都是「一試定生死」,也令小朋友和家長容易產生焦慮。

  另一方面,本港不少家長都要外出工作謀生,雙職家長的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多、工作不穩,都會令親子關係有影響,有時候,父母甚至會把壓力投射到子女身上,又或者對他們的期望特別大,都會令雙方關係變得緊張。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情緒,究竟在甚麼情況下,家長需要考慮主動尋求協助呢?湯博士稱,那就要視乎困擾有多嚴重,是否已影響到日常的生活。

  化解壓力 多方入手

  他指出,如果一個人長期受到負面情緒困擾,可能會出現失眠,包括難以入睡或早醒,也可能會食慾不振,經常覺得疲倦或生病,同時對周遭的事情失去興趣,孤立自己或過份依賴別人等。另外,身體也會發出一些訊號,例如是頭痛、肚痛、心跳、暈眩、坐位不安等。如果不好好處理,這些困擾有可能演變成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等。

  家長如欲化解情緒壓力,湯博士提議從幾方面入手︰

  訓練正向思維︰學習正面對待事情,提防過分憂慮、負面的思想。

  順性而教︰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的脾性、能力,佔一半是天生的,因此,家長應該觸摸及了解子女的特性,「拔尖補底」,順著他們的性格作出教導。

  調校個人期望︰不要常期望小朋友考第一,可退一步,接受他們成績只是普普通通。作為家長的,也要明白每個小朋友的學習進度不同,有些孩子會較遲「開竅」,家長需要有耐性。

  交流分享︰家長不妨多跟其他家長作正面交流,吸取別人教養子女的經驗。

  平衡生活︰別將全副精神、所有焦點都集中在子女身上,應該給自己安排適當的娛樂、消遣,有助減壓,平衡心理。

  儆醒禱告︰如果是基督徒父母,就要多祈禱,求神讓你明白,兒女是屬於神的,父母只是管家,而栽培一個小朋友,也不是單靠我們的力量,神是參與其中的。因此,不要受世俗薰陶,孩子不一定要入讀名校,將來不一定要成為世俗眼中所謂的成功人士才有前途,須知神有最好的安排,祂在孩子身上,必定有其美意。

  不過,如果家長的情緒仍然持續受困擾,甚至有失控的情況,湯博士就提醒必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輔導。以下是坊間部分有提供情緒輔導的機構︰

  機構 查詢電話

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部家庭服務中心 2343 2255

(按1字後再按7字)

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 2349 3212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2843 4670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2731 6316

香港家庭福利會 2527 3171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2861 0283

突破輔導中心 2736 6999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