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與靜修


2343 期(2009 年 7 月 19 日)
◎ 文林 ◎ 陳婉欣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人應效法自然。道的本質是虛靜—「無為」,「無為」就是心靈虛靜的狀態,因為惟有心靈無欲無為,才能觀道,才能順應自然而活。老子以「水」和「嬰兒」比喻為「無為」的表現,水是柔軟,我們卻捉不住它;嬰兒是柔弱的,生命力卻是最旺盛的時候,這帶出「柔弱勝剛強」的理論。同時,在與人相處時「不爭」,凡事順應自然而行,則不被追求勝敗所困。正因強調「無為」則導致「無不為」,就是以虛靜的心觀看萬物,則能把握萬物的規律,各樣事情都能行,人愈有虛靜的心,能掌握的事情便會愈多。因此,老子說:「守柔不爭則可容天下」,就是有容乃大。

  我發現老子的觀念,與基督教的靜修觀念不謀而合。聖經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雖然老子的「道」與聖經的「道」並非相同,但同樣地提倡回歸本源,虛心安靜,在平靜安穩中才能得著力量,即是當人類回歸本源,不再執著,凡事順應自然而行,才能真正凡事都能作。

  現今的香港人非常忙碌,大家不斷努力提昇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凡事拼搏,追求卓越,好像愈忙愈有意義。不知何時開始,忙碌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上進、勤力、盡責。不過老子和聖經都教導我們,惟有靜下來,「無為」才能使人看得更遠、聽得更清楚,對基督徒而言,就是更能聽清楚主的聲音,反思自己的生命,更認識主、自己及他人。的確我們在乎爭競、勝敗,我們就愈大壓力,背著重擔,甚麼都不能作,惟有我們學習「放手」、「倒空自己」,順應自然及順服天父的旨意而行,我們才能「承載更多」,走得更輕省和走得更遠。

  「無為」、「安息」,不是指甚麼都不作,而是讓自己內心安靜。偶然離開鬧市,走到安靜的環境歇一歇,的確可以令我們更容易安靜。反思主耶穌的生命,豈不就是這種「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柔勝剛」的表現嗎?就是主那溫柔、平靜、不爭競的心,使祂勝過他人的「權力」和「謀略」,成為真正的強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