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3 期(2009 年 7 月 19 日) ◎ 黃金歲月 ◎ 昂嘯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一般正常的做法,孩童的成長,最先的教導是從家裡開始。每家都各有不同的辦法:家教、家訓、庭訓,耳提面命,諄諄訓誨,有道「養不教、父之過」,這一個責任,當然是父母及家裡的長輩。到了適齡入學,又多了老師們分擔,所謂「師訓」了,因為「教不嚴、師之惰」,雙管齊下,也造就多少當年德行雙修,立身處世的前人。可是這一些在家、在校的少年郎,除認真少數的例外,哪個不曾受過杖責、鞭罰。
也許當年民風樸實,又有守望相助,甚至彼此關懷。孩童們的成長,除了家教及師訓之外,連坊眾鄰舍也不時的代為管教,慣聽的是:「寧可教人打仔」。所以差不多周圍都是監護人,說說還不算,還嚷著:「袋?錢入你個袋啦,細路(佬)!」如今細想倒真得到不少益處。
到了現今「進步」的世代,此調休得重彈,慣聽和慣見的是:「仔打老竇唔係新聞,老竇打仔至係新聞」,你來一下「關埋門教仔」,街坊芳鄰不只不助你「教仔」,而是掛上一個電話,告你閣下「虐兒」。連小娃兒也學,就是自己錯了,一見家長找來小籐條,還未挨上,就致電報警,爸媽成了被告,自己當了原告。
果效連年顯現,童黨、童匪、少童吸毒、販毒的案件在累升。試問家教、師訓,往昔是否完全錯了?「棒頭出乖兒」、「以杖叩其脛」是否造成了肢體「殘廢」?傷了他們的「自尊」?這輩的人不少還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