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不單在乎深信天父上帝是創造主和救贖主,祂更是歷史的主宰。歷世歷代祂都掌管著宇宙的運作和介入於世事的變遷。祂常常保守和引領著屬祂的教會和從不忘記乳養和愛顧著祂的眾兒女。因此基督徒在面對未來的事物上,應從歷史角度去察看上帝的作為,得史為鑑,直奔天路。同樣,教會亦有極大責任,讓「基督榮光千秋永照,上帝聖道萬代宣揚。」
忽略歷史的明鏡作用,會令人變成虛偽,是非不分。結果個人物慾高漲、社群道德下滑。這種現象在香港甚為普遍,也深深影響著本來是屬天的教會。道成了肉身和復活的大能的史實,變作不屑一談、罪惡的權勢和再來的審判,全被淡化。教會在世俗化的過程中,以個人自由主義代替了上帝美善的心意,吹捧著物質豐裕、經濟蓬勃、人間偉績、國家勢力,趨之若騖,自然就陷入凡俗(Profanity)虛無的境界,成為享樂分子,生活糜爛。其實,重歷史、知天命,才能承擔由上而來的使命。
鴉片戰爭後所訂定之不平等條約(1842年),使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亦令基督教會背負歷史沈重的包袱,直到如今,教會得不著一些人士所歡迎。無論如何,世界各地之宗派教會,紛紛以香港為橋頭堡,向珠江三角洲一帶,傳揚福音,並以醫療和教育工作為輔。
其後六十年間,教會常因列強蠶食中國、時局混亂、教案迭起,加上時有瘟疫肆虐,備受打擊,以至教堂被毀,牧人和羊群四散,多有逃港暫避,繼續過其信仰生活。惟信靠信服神旨,堅持留守牧養、施藥贈醫者,大有人在。其中為主受苦甚至殉道,大不乏人,可歌可泣,永留青史。兩地教會就是在這種循環演繹的情況下,茁壯起來。
二十世紀初葉,中港兩地教會之交流,因其本身內務所需或宗派間之共同事工,如大型佈道、培靈大會、或賑災行動等等,總算得上是頗為頻繁。可惜當時教會的宣教重點,多流於個人得救層面,對外間世界缺少關心;此外,教會仍生存在差會蔭庇之下,未能達至本土化,而西教士之權責,鮮有下放至華人手上,令教會未能步入自理之路,實屬不幸。以上幾點,教會在未來的交流上,應為鑑戒。
四九年後,正所謂竹幕低垂(見註),所有差會之體系,皆需遷離中國。其後因國家宗教政策之訂定,成立了三自愛國教會,中港教會正式渠道之交流,便完全停頓。惟愛主之信徒,仍心繫祖國,懇切祈求竹幕早日掀起。可惜,在恐懼心理作崇下、對上帝缺乏信心時,人心向外。果然,九七問題之來臨,不但引發移民潮。同時,歐美各差會亦決定撤離香港。
從人的角度去看,表面上教會運作、神學教育,機構服務,會面臨極大危機。其實,上帝准許發生的事物,都有其美善的心意。在主恩實在更多之下、香港眾教會在這二十多年間,淡化了宗派之界限,能在主裡衷誠合作,且會務蒸蒸日上,自理前路一片光明。
九七回歸後,由於國家開放改革政策落實、宗教回復自由,故在不同層面上,香港眾教會與內地之交流,日趨頻密。不過,在一國兩制和三互政策之下,仍有界線,未能認真打成一片。無論如何,這種常來常往的交流活動,令內地當局,開始明白香港教會愛神愛人的正確路線,面對基督信仰加以研究,在真誠的交流中認識更多、在情誼上亦加深了信任。至於教會人士、在交流的互動下,亦剔除了很多偏見,了解官員們之心態,並且對祖國有更深的認知,對同胞的需要有更多的關心。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
白雲蒼狗,轉眼間,一百六十多年的時光已成過去。而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政策,亦漸趨一國。屆時兩地教會將會成為一體,不分你我,合而為一,共證神恩。
深盼此佳美時日未來之先,香港眾教會能以謙卑柔和的心腸常作準備,交流學習,神學互動、教牧互助、資源共享、見證社群。更要貫徹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努力承擔使命,在中國大地上、榮神益人,誠心所願。
(註:在歐洲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和共產主義國家,則被稱為「鐵幕」所隔離。)
龐建新(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副主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