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困局


2320 期(2009 年 2 月 8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是一個大學生,但比較少返大學的團契,覺得他們關心的話題很幼稚,又很內向;現在的崇拜聚會很少找講員來講道,除了敬拜,就是一天到晚的分享分享,但我愈來愈對「分享」有恐懼症,有時真的不明白基督徒為甚麼如此熱衷於「分享」,雞毛蒜皮的事情也說一大輪。聽一些師兄師姊說以前的大學團契常談國事時事,也常請楊牧谷、梁家麟、李思敬、吳思源等人來演講,但今天通通沒有了。我該如何令自己靈命增長呢?

  

  沒有人能夠令自己的靈命增長。受現代自助(self-help)心理學的潮流影響,我們很容易早晚拿把尺去量度自已的靈命又長高了多少。我們相信只要依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驟,成效是可以預計並且得到保證的。一切都有一個可茲量度的客觀標準。

  這讓我記起前陣在旺角警處內發生駭人的警員強姦案,警方的對策是成立一個「誠信管理委員會」,「在總區及不同警區有專人負責相關事務,亦會委任誠信主任,執行總部要求在誠信方面的政策。」同樣,如果教會發現基督徒的靈命停滯不前,現今的對策大概是委任幾個教牧長執,成立一個信徒靈命關注委員會去研究問題並提交報告,再開幾個專責「靈命關顧」的新職位跟進。這是現代人特有的割裂思維方式。

  到今天我仍然記得杜尼耶(Paul Tournier)在這方面的意見:「倘若你園子裡的蘋果樹不結果,你不能歸咎予它,說它的態度不正確。對生命的熱愛是生命其中一個自然表彰。你亦不能企圖去製造蘋果;它們要自己生長出來。你要做的就是將你的全副精力放在照顧你的蘋果樹上,使土壤肥沃,消滅一切寄生蟲—簡單來說,就是為它提供一個有利的生長環境。那天然的液汁,生命的洪流,必然會重新湧流。」

  至於前面提到對分享的恐懼,無獨有偶,最近我亦聽到一些大專基督徒抱怨小組生活無聊。於是我問:是甚麼令基督徒之間的分享變得瑣碎、無聊?而放棄了思考反省的要求,大專基督徒又為甚麼要花時間在教會以外參加多一個重複的聚會?事實上缺乏一個有效的審視角度、深刻的信仰反省,基督徒之間的分享往往就只流於「事項」的交代以及情緒的宣洩。這樣,說多了自然就變得無聊囉唆,甚至敬拜亦流於一種了無新意的重複。

  上面提到的那堆名字,都是對信仰有比較扎實和通透的見地,並嘗試如實去面對問題的領袖。希望多一點得到這些人的啟迪固然是好,但作為大學生,與其一味盼望得到餧養,不如嘗試以他們為榜樣,落實做點工夫,成為一個有能力獨立思考的人,衝擊一下這個叫人窒息的悶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