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主人:
教會中有這樣的一群人,只參與崇拜,也有十一奉獻。但從來不跟人聯繫聊天,聚會後就離開。倘若傳道或有會友想與之交通,答案只有一句:「我想靜一靜。」
陳君 上
陳君讀者: 大概你是一名認真而熱切的信徒,對教會生活懷著理想,抱有期望,並且身體力行,願意付出代價,投入建立教會。可是卻遇上一些「不一般」的信徒,他們對於積極參與教會生活似乎不置可否,愛理不理,簡直是在逃避。這樣的反應,實在令有心關懷服侍的同工及信徒感到苦惱,既是無奈沮喪,也許還有點兒怨憤。你們都不願見標準的教會生活藍圖中,竟然有此礙眼的頑石。 信徒在教會自來自去地自由行,帶領教會的人看在眼裡,很容易會感到不舒服,因為我們傾向往負面方向分析。不過「靜態信徒」有頗多原因,靈性懶散?性情內向?生活壓力?心靈困擾?……。不要動輒視之為不合作分子。 教會是一處打開大門、歡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到來、得享心靈安息的大家庭。每當教會向大門以外的社群發出這項邀請時,我們固然可以帶「標準教會生活」的要求目標,但是那些要求目標又總不能成為進入教會之門的條件,它們只能是各式各樣到教會來的人所共同追求進步的方向。 入住病院的難友,其實不單各有不同的獨特病歷,而且各人體質所能承受的療程,也各有差異。因此劃一的療程和康復預期,絕對不會是適當的醫治。同樣,我們對於信徒的屬靈生命及教會生活表現,可以心懷愛之深、責之切的著緊;卻不能看如流水作業生產線一樣的必然倒模成果,人性並非如此機械式運作的。 你堂會的這些信徒能夠勤到主日崇拜,又持久十一奉獻;這些雖然都是「基本功」,卻已經是可喜的認真的愛上主、愛教會的表現。他們長期選擇「靜」,必定有特別的心靈需要原因。不用互相猜疑不滿,不如讓出空間,由聖靈適當地保護、開導他們吧。至於你,必定有其他人欣賞和渴求你的關懷服侍的。
小僕 區伯平 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