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我們今日活在一個甚麼文化的世代?毫無疑問,我們正活在廿一世紀一個多元文化的世代。在這個多元文化的地球村,充滿著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電腦網絡。而物質生活方面普遍都非常富裕,社會上充滿著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文化。雖然社會上好像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景況,但貧富懸殊問題、道德倫理問題、後現代主義思想,仍然影響到世界各地每一個國家和社會。
以上帝為中心
筆者認為,作為一個相信上帝、認識上帝、跟從上帝的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必須要以上帝成為個人牧養核心價值,即是以上帝為中心。正如使徒保羅說:「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西一16-17)。由此可見,上帝既然是一切萬有的源頭,我們也應以祂成為我們核心思想和一切價值的指標。
無可否認,主耶穌基督確實是真理的源頭,因為祂是上帝的最高啟示,祂是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的。聖經裡所提及的真理,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對自身的境遇,以及與主耶穌基督的相交。因此,耶穌說:「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十五5)。所以,作為教牧必須專注於主耶穌基督,並且藉著祂使個人靈命得以繼續成長,並走在聖靈的引導中。
筆者認為,當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除了要注意以上四方面個人牧養核心價值外;還需要具備多種屬靈生命的品格,才能夠適切到今日多元文化社會模式的教養需要。正如曾立華牧師所說:「領袖以其自身的高尚品德榜樣來凝聚其他人,以無形影響力去領導人,跟隨者因服膺領導者的品格而順從其領導,互相配搭,依照領導人所引導的方向目標,共同將事情辦妥。」因此,筆者認為以下四方面的生命素質,確實能夠顯出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的屬靈品格:
謙卑的生命
筆者認為「謙卑」(humility)這種品德,對於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從神而來的屬靈品格之一。曾立華牧師這樣形容作教牧的謙卑:「教會領袖的謙卑,跟他∕她的靈性一樣,應該是一個能夠不斷長進的品德。如何能夠衡量這樣的謙卑品德呢?首先肯將別人置放優先,關心別人的福祉多於自己的慾望之得滿足;其次,處事較低調,不刻意突出自己,若被人稱讚,心裡會由衷的說出,是主賜予的恩典和機會,盡力而為而已,顯露一份赤誠之心。」
詩篇一百十三篇五至六節形容神是偉大、高高在上的神,沒有人可以與祂相比;然而祂卻謙卑自己,留心觀看一切被造之物。而詩篇十八篇三十五節又指出,神的僕人的偉大之處,是在於他有神顯示給他的那份謙卑(溫和)。這品德每次出現在舊約時都得到稱讚,正如箴言十五章三十三節所記載:「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訓誨;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言十八章十二節也提醒我們:「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由此可見,「謙卑」與「驕傲」成為強烈的對比。
換句話說,謙卑的人是一個敬畏神、倚靠神的人;而驕傲的人就是遠離神、倚靠自己的人。而且,神的祝福也常常傾注在擁有這種品德的人身上。
在舊約聖經民數記這樣形容摩西這一位偉大的領袖:「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當摩西經過四十年牧養以色列民時,他謙卑生命的素質不斷提升,以至得來這樣的稱讚,也證明他能成為神所揀選的偉大領袖之一。根據歷代志下的記載,也告訴我們知道,神特別以謙卑與否來作為衡量各個君王的政績的準則。相反,巴比倫王伯沙撒沒有因為其父王尼布甲尼撒的經驗而學到功課,他不肯謙卑自己,因而受到但以理先知嚴厲的責備(但五22)。
因此,耶穌基督曾這樣的教導:「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廿三12)。祂更以行動來實踐出這種「謙卑生命」的榜樣。難怪,使徒保羅這樣形容祂:「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二6-11)。由此可見,基督耶穌是刻意放下祂作為神的特權,逐步的謙卑自己,到了適當時候神便將祂高舉起來。
順服的生命
筆者認為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應具備第二種的生命素質,就是「順服的生命」。「順服的生命」自舊約開始就常常成為神對祂所揀選的僕人,其中一種事奉神的生命要求。正如昔日神在西乃山下對以色列民頒布律法和立約時,祂所強調的、所要求的,就是要與祂立約的子民肯順服,才能得以成為祂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子民,並享受祂恩惠的條件(出十九5-6)。而這種「順服的生命」不單停留在舊約時代,也要延伸到所應許的新約之中(耶三十一33,三十二40;結三十六26-27,三十七23-26)。由此可見,進入到新約時代,相信耶穌基督就是一種最明顯的順服行動。正如使徒保羅說:「感謝神!因為你們從前雖然作罪的奴僕,現今卻從心裡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羅六17)。更何況,順服乃是出於神的命令(約六29;約壹三23)。
另一方面,教牧要活出順服的生命,就必須在聖潔上效法神,以及在謙卑和愛心上效法基督。無論如何,順服乃是出自感恩的心,而不是為了賺取功德,以及在神的眼前自表為義。難怪,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這樣勉勵我們:「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服事的生命
筆者認為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應具備的第三種的生命素質,就是「服事的生命」。耶穌在馬可福音說明祂來到世間最主要的目的:「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由此可見,主耶穌為我們留下美好的榜樣,就是一種「服事的生命」。根據四福音的記載,主耶穌走遍各城各鄉,透過講道(個人或集體)、訓練門徒、醫病和趕鬼,服事了不少的人群。祂這種風塵僕僕的服事,帶來很多人生命的蘇醒、心靈的醫治和肉體的幫助。故此,祂期望被祂呼召、又跟從祂的教牧,帶著一種甘心樂意服事的態度,將這種生命的素質在生活上不同的層面流露出來。根據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三至四節的描述,我們所跟隨的主既然是一位受苦的僕人,那麼我們作為祂的僕人,也同樣必須有受苦的心志來顯出一種服事生命。
捨己的生命
筆者認為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應具備最後一種的生命素質,就是「捨己的生命」。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十六24-25)。換言之,跟從主耶穌的門徒是必須付上代價的,並且甘願與主耶穌走上一條憂傷痛苦的道路。而且,當一個時代的教牧要一生跟從耶穌,就當捨己和放下他個人的一切野心和奢望,並且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主耶穌,才真正得著生命之道。
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章形容自己是一個好牧人:「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十11、14-15、18)。在舊約裡面,耶和華神常常被稱為以色列民的牧者(詩廿三1,八十1-2;傳十二11;賽四十11;耶三十一10等)。對於新約時代的以色列民,即是新約中的信徒,耶穌就是這一位牧者,祂來是為著人們的好處而捨命。除此之外,祂認識祂的羊,即是表達到一種親密的關係,並且互相信賴。換言之,這種「捨己的生命」素質是一種全人關懷的生命。
結論
筆者深信,作為一個時代的教牧在後現化文化中作牧養時,若能夠注意到上文所提及的四方面個人牧養核心價值和四方面的生命素質,必定能夠在這個多元文化、後現代思想、資訊快速影響下的教會中,有清晰的異象來帶領教會走向合神心意的事奉方向。因此,借用使徒保羅一句說話作為本文的總結:「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
(作者為中華神學院06-07年度畢業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