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冷不提防『帕布』來勢兇猛,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差不多同時間趕在天文台懸掛八號風球前趕回家,結果令本港集體運輸系統未能負荷,釀成嚴重的交通大混亂。地鐵站、巴士站、渡輪碼頭各主要幹道,擠滿歸家心切的憤怒市民。」《明報》11.8.2007
只是一個八號風球,翌日香港報章的大字標題是「帕布掉頭玩殘香港」。
究竟是誰「玩殘」香港?香港不是亞洲國際大都會嗎?香港各級公務員不是專業菁英嗎?香港人不是「見慣世面」的有識之士嗎?為甚麼一個小小的熱帶風暴就可以「玩殘」了香港?
「玩殘」香港的其實不是帕布這個小小的風姐,而是香港人對八號風球的「集體回憶」,也就是六、七十年代打風日子驚天動地的「走難」情意結。
那年代八號風球的確很厲害。只要天文台掛出烈風或暴風訊號(其實包括五、六、七及八號),一方面是風力真的來勢洶洶,另一方面所有運輸工具都會在短時間內停駛(當時沒有海隧和地鐵),市面上一片蕭條,大部分店舖停止營業,市民都要趕著回家,住在離島或對岸的當然走為上著,更要趁街市和士多關門前趕買幾斤菜和罐頭回家。那個年代的八號風球,家家戶戶瑟縮回家,住在木屋或臨近海邊的,更擔心山泥傾瀉或洪水淹至。
但近一、二十年,八號風球對香港人的意義已大為改變。天文台早幾個小時發出預警,因為氣象衛星和電腦數據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天文台對颱風預測的準確性。市面上各種交通工具亦運作如常,地鐵、九鐵、西鐵、東鐵還加班行駛疏導市民,巴士和電車除個別路線,大致上仍可維持服務多幾個小時。事實上市民對八號風球已不復恐懼了,有去看電影,有唱卡啦OK的,有吃飯消遣的,甚至有趁機滑浪,也有專程到海邊觀浪的,總之八號風球已成了香港人的另類嘉年華,好不熱鬧,好不精采。
只是香港人仍忘不了兒時對八號風球的集體回憶。一聽到「八號風球」這四個字,本能反應是一窩蜂的拔腳走人,發揮祖父母輩三年零八個月式的走警報精神。所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總之擠呀擠的先回家,然後再想想出街有甚麼消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