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只要家裡有小娃兒離家到外國去讀書,從前說是:留學、去飲鹹水、鍍金,是一件頗為難得的事。幾年過後,學成(或不成)歸來,被冠以洋學生,另眼相看,雖未至蓬蓽生輝,但咱家的娃兒,橫看豎看,似乎有丁點不同,比起來自覺總是高了半截,說將出來,話題儘是多些少。
那時航空事業剛起步,香港啟德機場的跑道分兩截,一天只有一、兩班航機升降。起飛時,先要把牛池灣一段路封鎖(那是近5號巴士的總站,是由尖沙嘴開來的),讓航機退到這一角,然後慢慢的起飛。不少人都看過,我也不只一次目睹,可惜香港、九龍都沒有像各處地方,有甚麼「八景」,要有的話可說是一景。
要出國就得買棹放洋,乘船出鯉魚門,甚麼美國的總統、英國的皇后、荷蘭的芝這芝那、日本的丸去美國航程要十七、八天。起程前頗為隆重,先招親房人等,來個餞行,及期又去碼頭送行,揮手揚巾、綵紙千條,蔚為大觀。
一去就要幾年,除了少數之外,那有現在的小娃兒,每逢寒、暑假都回港一行。在學期中要找工作(洗大餅),放假要做短期工,不少有志的,練就了不少好本領,除了學有所成之外,去時只孑然一身,歸來麥克、麥克(鈔票也)。
近來慣聽集體回憶,倒引發我們一輩的老漢想當年,發思古的幽情。真乎?幻乎?硬是從前的好?想起鴉片戰爭、南京條約,本來是國蜳,割掉香港,想下去,倒又是個回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