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2231 期(2007 年 5 月 27 日)
◎ 息息相關 ◎ 吳恩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斌仔的自傳《我要安樂死》,封面圖片是他仰望了十五年的病房天花板,書名的五個大字有違所有書面設計常理,宣言般刺過來。」

  《經濟日報》14.5.2007

  談生命教育、通識教育,斌仔寫的《我要安樂死》不得不讀。甚麼是生命?怎麼樣的生命才稱得上是生命?斌仔的自省和控訴,開啟了我們對生命的體認。

  全身癱瘓的斌仔,十五年來剩下的只是思想的意識,身體其他功能已全失去。在書中斌仔叩問:「看到美麗的,不賞色;嗅到污濁的,不知惡;繞樑三日的,不悅聽;牛品牡丹的,不嚐味;喜怒哀樂的,不隨身,所有感覺殆無孑遺,還算是人嗎?」文字很精練,字字珠璣,背後卻是一份叫人透不過氣的沈重。「但是,我維持飯來張口,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有任何夢想的『廢柴』,現在和將來僅是茫茫然一片,不做甚麼,又不願做甚麼,還算是人嗎?」斌仔的無奈和吶喊,令人想起舊約的約伯。

  很多人苦口婆心的勸斌仔不要放棄,要好好的珍惜生命,這些人都是誠誠實實的用心良苦,像約伯的三個朋友。生命誠可貴,但甚麼是生命呢?掏空了「生活」的生命,是一種怎麼樣的生命?失去了內容的生命,又是一種怎麼樣的生命?

  曾經有人給生命和生活簡單的定義。「生命是萬物(包括人類)維繫身體生存的現象。」從這角度來看,生命就是活,就是生存。但生活又是甚麼呢?「生活就是萬物(包括人類)以活動來維持及彰顯生命的現象,是生命在空間的環境中求生存的活動方式。」對人類來說,生命之寶貴,之有意義和價值,在於它能夠活出來,能夠演繹出有血有肉的具體生活。斌仔的痛苦和無奈,在於他只有「生命」而沒有「生活」;這也是他深深感覺到「生不如死」的最大原因。

  有人說斌仔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宗教信仰,如果信了主耶穌多好,但我們可有想過,斌仔其實比我們每一個人更接近上帝。對早已一無所有、一無可恃,把生命的內容和價值還原到如此根本的斌仔,他每天(如果還可以稱得上「每天」,因為時間唸對他已無大意義)所面對的就是上帝;他的吶喊和抗議,也是唯一的以上帝為對象。讀斌仔的書,讀他的心路歷程,我們發覺自己的淺薄,對生命和上帝,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