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心靈


2222 期(2007 年 3 月 25 日)
◎ 情理互動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我心靈,有一希望,就是返到造物主身旁......」 《齊唱新歌》

  當孟賢兄說可能有些信徒「將自己堂會的主任牧師變成了偶像,漸漸地『牧師說』比較『神說』更加權威」時,我心裡的感覺卻是:「這樣的時代大概已經成為過去」。

  事實上具有宋尚節、倪柝聲、葛培理甚至滕近輝、唐崇榮那樣影響力的傳道者近年已經甚少看見;而對一般平信徒來說,有時確實不易分辨「牧師說」跟「神說」的具體差異。畢竟牧師一個最重要的責任不就是講解上帝的說話嗎?有多少傳道人有使徒保羅的膽色,直認「我沒有主的命令,但我既蒙主憐憫?把自己的意見告訴你們」?(林前七25)

  這是一個屬靈權威不再的時代。縱然在學術水平方面,我們的神學教育在過去數十年經歷不少的改革和改善,可是在主日崇拜聽道的時候,還得在極大的忍耐中度過。這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現象。或許其中一個原因是講者在唸神學時候,他們還是有著各樣遠象與困擾、憧憬掙扎的性情中人。但在進入「工場」之後,卻往往在無形中被要求扮演一個「分發答案」的角色,為著各樣自己經歷過或未經歷過、認識或不認識的問題找個「合乎真理的答案」。他們被逼收起那真實的自我,以符合傳統對傳道者角色的期望;到最後,由於那些答案並不是發自真實的關懷,因此它們儘管在教義理論上無可厚非,可亦觸動不到聽者心靈的真實需要,這實在是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事實上空洞浮誇的敬拜牧養往往令我們寧取「穩穩陣陣」的文士和教法師,也不願貿然要個激動心靈的講道者。除此以外,比較起已往,就算講台的情況沒有太大的分別,台下的情況可卻改變了不少。最明顯的是講者的學歷,隨著社會的進步,信徒學歷普遍的提高,坐在下面聽道的已不再是一群無條件照單全收的小羊。

  在北美及歐洲的一些華人教會,有研究院以上學歷的會眾更彼彼皆是。「知識叫人自高自大」可能是一個問題;但學術的訓練確實叫人對問題有更精確的分析、對自己真正的需要有更大自覺,因此對講道的內容自然就有更高的期望。而相對於受眾要求的提高,負責傳遞信息的自然有更大的壓力去預備一份迎合各方期望的講章。這就使上面提到的「硬件要求」佔上更大的比重,而心靈上的空間相對上就更易受到忽略了。

  矛盾的是講者愈是遘得理論性和學術性,聽者就愈容易被引導從一個分析、批判的角度去聆聽和回應。相反地,有時為了避免跟「學者信徒」在某些議題上硬碰,傳道人又不自覺地迴避對問題作認真和清晰的思考,甚至選擇完全從一個非理性的角度去處理一個最普通的問題。

  我當然並非對理論或學術有甚麼意見,只是正如田立克所言,信仰實在是靈魂的一種狀態,而非頭腦的一種概念。其實會眾真正需要和期望的,大概並不是一篇合乎學術要求的講章,而是一點基於聖經、發自心靈並合乎常理的信仰宣告,使信徒在靈性上得到造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專題】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