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歸後香港基督徒的
「信徒皆祭司」核心觀念與生命的詮釋(一)


2204 期(2006 年 11 月 19 日)
◎ 神學探索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引 言

  馬丁路德於一五一七年領導歐洲宗教改革,使基督教(Protestant)自始脫離羅馬天主教的管轄,相繼形成各流派在世界各地自由的發展。而改教時期基督教所確立的三大原則:第一,聖經教會是信仰與信徒生活最高的準則;第二,人稱義是因信耶穌基督,而非藉個人努力所行的善功;第三,人人皆有祭司的職分。這三大原則經已成為基督教數百年來所持守信仰的原則,彼此認同於聖而公教會之內,互為肢體推動合作的事業,引發基督教傳教宏大的力量。

  「信徒皆祭司」職分的確立,使信徒體認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價值觀,而非王候、貴族,以及富商階層所凌駕,各人的生存本有上帝賜予的「天職」(Calling),為上帝的國度和上帝創造的世界作出貢獻。彼得前書二章九節所載:「惟有你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在此說明基督徒都是被召的體,是上帝揀選的族類,具有君尊祭司崇高的地位;並且負有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之耶穌基督的責任。由於基督教徒地位在信仰上獲得肯定,而在世「宣揚基督」的人生目標更樹立得清晰。如韋伯(Max Weber)在《基督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對基督教徒的職能有精闢的闡發,說明基督教與近世文明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香港基督教各堂所的設立,目前約有一千三百多間,信徒不下三十多萬,分屬各主流教派和個別獨立教會,教會無分派別和教會人數的多寡,自由在各社區進行宗教活動。基於教會奉行「信徒皆祭司」的原則,信徒對教會人人有責,所以香港基督教會絕大多數屬於自養、自理、自傳的「三自教會」。

回歸後信徒對香港前景的肯定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自中英兩國政府於一九八四年簽署聯合聲明,以至一九九七年前一段日子,港人對香港政治前景無法作出肯定性的估計,人心對未來存有諸多的猜測和疑慮,移民潮相繼湧現,教會信徒移民亦屬不少,故此在一九九七年前,香港教會陷於轉變困難之中。自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中央政府切實執行香港基本法,使香港所有宗教團體均能依據以往政教分離政策,從事各項宗教活動,繼續辦理各類學校教育和社會服務事業。而且本港教會與國內教會亦確立在「互相尊重、互不隸屬、互不干涉」的原則上進行交流互訪,以致肯定香港基督教會獨立自主的地位。教會並無受到政府不法和不公的對待和干預,顯明香港宗教信仰自由獲得法律的保障,信徒的信教活動和實踐信徒的公民責任不受防礙,因此信徒對於教會的聚會,以及教會所舉辦種種的活動更為積極參與,發揮「信徒皆祭司」的職能。

  香港自一九九七年回歸祖國後,由於社會的轉型和世界政局的變遷,使香港基督教徒在生命上作出重大的反思,並且對當前環境作出生命回應。諸如在九七以後,香港因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股市下跌,經濟低迷,市況蕭條,負資產增加、失業率高企。九八年發生禽流感;二零零三年發生沙示疫症。在國際上,二零零一年美國紐約世貿大廈受到恐佈分子襲擊,瞬間三千多人死於劫機的災難;二零零三年發生伊拉克戰爭,戰禍延綿不絕;二零零四年發生南亞海嘯,二十多萬人轉眼失去生命,凡此種種天災人禍,使香港基督教會信徒深深體會世界事態變幻無常,生命非人間的政治權力,和金錢物質所能保護,深切體會生命生存的可貴。

  教會信徒在香港處於困局的環境中,同樣發揮信徒祭司的功能,在經濟低迷,失業人口上升之際,教會發起籌募失業基金,幫助待業市民學習專業技能,尋謀出路。更有教會服務機構開設公共食堂,為市民提供免費膳食,以解燃眉之困。在沙示疫症時期,各教會信徒均出錢出力提供醫療預防教育和預防藥物的服務。尤其沙示疫症肆虐之時,在醫院工作的教徒投上愛心和犧牲的服務。在南亞發生海嘯大災難之後,本港信徒隨即紛紛發起捐輸運動,派出義工前往災區協助善後重建工作。

  一九九七年以來,香港社會遭受不少的衝擊,信徒深覺生命價值的寶貴,有感基督教是生命的宗教,祭司的職能亦在於生命的詮釋,以個人的生命去接觸他人的生命,以個人的生命去影響「他者」的生命,使人明白耶穌基督才是生命的主,在基督才能獲得真正平安的生命。

(作者為香港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聯會新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