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民主


2147 期(2005 年 10 月 16 日)
◎ 時事透析 ◎ 徐濟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對香港排名再貶七名至第二十八名。無論港府如何辯解,這報告始終製造了「印象分」而水洗難清。究竟誰是誰非,忙碌的港人無暇查究,但這分數可轉化為另一項民意不滿的根據材料。

  香港市民(包括基督徒在內)渴慕民主的趨勢自回歸以來有增無減,成因離不開多年來經濟不景並被歸因不知由誰創出來的「建華之亂」。煽動 、炮製、炒賣民主者利用大眾心理,找一個罪人扣分而為自己增分,利用各種可以製造民意的原材料而為自己的社會力量增值,達到操控民主的「真主」。事實上,這正是基督教信仰所肯定的「人人有罪」的現代寫照。相比於昔日獨裁的君主、封 建主、家主,今日只是換了由另一批「人物」間接獨裁,其做法就是炒作可以「收買人心」的所謂「客觀真相」以贏得蟻民信任,從而利用民主的幌子鞏固自己在「民主社會」下的利益。民主背後只是各種勢力的角力,並非真是人民當家作主。

  那些可以製造、甚至炒作民主的原材料,往往就是不少所謂客觀、有公信力的材料,因為它們才容易獲得各類眾的認同。茲列舉部分並稍作解釋其如何被炒作。

  1. 新聞報道:讀傳播學的人都知道根本沒有客觀的新聞。電視及報章出現的新聞除事件發生的呈現外,更有事件詮釋的角度,而後者是可以選取有利於某些人的角度,從布殊攻伊在國內及國際的不同反應就報道得見路線的制宰民意。
  2. 報章評論:報紙的社評是顯性面,而論壇則是隱性面。論壇版可以包括讀者投稿、邀約專稿、學者來稿,這些都可以受編輯主導其出版機會。讀者接收的「眾見之言」隨時是一言堂。
  3. 烽煙節目:自名嘴被「封殺」後,電台似乎給大眾暢所欲言的機會更多,但各節目主持的背後立場仍大大「操控」 來電「出街」的形勢,加上致電者若有「集體攻勢」策略亦造成「民意」,不能盡信。
  4. 民意調查:電話、街頭、網上等調查形式都可造成不同結果,問題的引導性及排列技巧更是不易察覺的「圈套」,跨地區性 比較更會因各地對同一問題的概念及字詞定義不同而大異其趣。
  5. 權威資料:「市民數諸權威來思考」亦是一種思考方法謬誤。因為權威機構不少是某種意識形態及利益集體的化身,而學術、科學的報告亦常有學派之爭而各講各理。市民在缺 乏研究能力、吸收時間、多方比較下受片面之言影響是必然之事。

  綜合言之,民主社會有賴上述的民主養分都常是「營養不良」,更可以成為不良分子炒賣民主圖利之門,市民不可不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