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對香港排名再貶七名至第二十八名。無論港府如何辯解,這報告始終製造了「印象分」而水洗難清。究竟誰是誰非,忙碌的港人無暇查究,但這分數可轉化為另一項民意不滿的根據材料。
香港市民(包括基督徒在內)渴慕民主的趨勢自回歸以來有增無減,成因離不開多年來經濟不景並被歸因不知由誰創出來的「建華之亂」。煽動 、炮製、炒賣民主者利用大眾心理,找一個罪人扣分而為自己增分,利用各種可以製造民意的原材料而為自己的社會力量增值,達到操控民主的「真主」。事實上,這正是基督教信仰所肯定的「人人有罪」的現代寫照。相比於昔日獨裁的君主、封 建主、家主,今日只是換了由另一批「人物」間接獨裁,其做法就是炒作可以「收買人心」的所謂「客觀真相」以贏得蟻民信任,從而利用民主的幌子鞏固自己在「民主社會」下的利益。民主背後只是各種勢力的角力,並非真是人民當家作主。
那些可以製造、甚至炒作民主的原材料,往往就是不少所謂客觀、有公信力的材料,因為它們才容易獲得各類眾的認同。茲列舉部分並稍作解釋其如何被炒作。
綜合言之,民主社會有賴上述的民主養分都常是「營養不良」,更可以成為不良分子炒賣民主圖利之門,市民不可不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