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


2142 期(2005 年 9 月 11 日)
◎ 黃金歲月 ◎ 昂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士的、坐的士,

  去士多、食多士。

  自從接連寫了兩期關於「大牌檔」的短文後,倒引起了不少的回憶。近年來,和一些青、少年人湊在一起,從他們的對話中,夾雜著好些咱們老漢們聽不懂的語句。有些混和著英、日、韓各地的文句在內,令我們驟然聽來一頭霧水,如今慣說要懂兩文三語,難道這又是一門新學問?

  時代不同了,當我們也在年少時,也流行著一些中西合璧的用語,不僅在口語上,也用在通衢大道、皇皇的告諭裡。信口說出自以為時髦,也教比我們老一輩的長者們大搖其頭,好些還直嚷人心不古,及今想來,真是五十步笑百步。

  士的、的士、士多、多士,都是音譯過來的:士的是手杖、的士是計程車、士多是雜貨店、多士是烘麵包。四種物件原是風馬牛不相及。連在一起,卻又是一個活動的實境,形容一個人,他手持著一枝手杖,乘坐計程車,到一家小店,吃一塊烘麵包,那就活呈活現出一則生活的描繪來,又那麼實在。

  其餘的俯拾即是:港督叫「兵頭」,在政府部門任職叫「打皇家工」,就讀於英文書院的叫「番書仔」,受僱於衛生署的低級層次員工叫「老鼠王」,郵票叫「士擔」,電話叫「德律風」

  至於招人話柄似通不通,卻又到處豎立的通告:電車站頭的「如要停車、乃可在此」、在行人通道上「沿步路過」、「請行快的」,這是不通的,偏偏人人都像懂,不僅像懂而是全懂似的,這得佩服當代香港人的聰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