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多歲開始,我便有晨運的習慣。這天早上,我如常地穿著運動衫去跑步。經過迴旋處,差點和一個迎面而來推著紙皮箱的阿婆撞個正著。「對不起,婆婆!」我連聲道歉。阿婆抬頭望了我一眼,然後嘀咕著:「人老真是無用,要搵十元八塊都這麼辛苦。」只見她一邊用毛巾抹汗,一邊走向不遠處的石椅上坐下。
望著她的背影,我這才發現阿婆頭上戴著布帽子,手拿一把長雨傘,兩個褲管捲得高高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趨前和阿婆攀談起來。「婆婆,撿這麼多紙皮箱做甚麼呀?」
「送到收購站去賣囉,要走好遠的,好淒涼呀。」阿婆語帶無奈地答道。在閒聊中,獲悉阿婆是獨居老人,依靠綜緩金生活,因年老多病常常要看中醫,但由於生活捉襟見肘而沒有多餘錢支付額外的開支。因此,每天天剛亮便起床,到附近撿一些棄置的紙皮箱或者舊報紙,然後用手推車送到廢物收集站去賣︵需走路二十多分鐘︶,一次可掙到六、七元,有時只有四、五元。若是遇上下雨天,因風濕性關節炎引致腳痛,便不能「搵外快」了。她更捉狹地表示,手中的長雨傘,天晴當柺杖,雨天可擋雨。
聽了阿婆細訴自己的身世,心裡有點戚戚然的感覺。其實,類似阿婆這樣遭遇的人,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只是冰山一角,好像最近的派米事件。每一次派米,都吸引數以千計的長者冒著炎炎夏日,甚至通宵排隊,為的是獲得一包平安米。有的更因為在烈日當空下排了八、九個鐘頭而引致身體不適送入醫院。當我在報章上看到一個八十九歲的老婆婆,帶著冷飯菜汁通宵輪米時,淚水差點湧出眼眶。
老,是人生中必然經歷的事情。經過青年、壯年階段對家庭和社會的付出,現在卻要面對體力漸衰、疾病和孤單的光景,甚至要為五斤米折腰!這樣的人生真叫人唏噓。這使我想起即將來臨的中秋節。俗語:「人逢佳節倍思親」。
節日的來臨對獨居老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當家家戶戶充滿一家團圓的喜氣洋洋時,他們只能夠眼巴巴的看著別人享受天倫之樂。有的雖然有子有孫,但他們卻孤伶伶地在期待一個幾乎不會實現的夢想─一家團聚。
對於一個遲暮的孤苦老人,未來對他們來說,已是毫無意義,親情才是他們的全部。相信在獨居老人的心裡,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應是親情的關愛。
因此,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在享受天倫樂之餘,不忘向那些獨居老人和有需要的人,送上關懷和祝福。聖經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求主開啟我們的眼目,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並在我們心中植下愛的種子,幫助我們懂得去愛,去同情和關注那些被人遺忘、被人忽略的弱勢社群。不用太多的形式,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對別人的不幸、痛苦、受難感同身受,而產生悲天憫人的情懷,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並及時地伸出援手,送上一杯涼水。願我們的愛心化作行動,成為別人的幫助和祝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