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北美洲神學家簡介(四):羅拔‧贊臣


2066 期(2004 年 3 月 28 日)
◎ 神學縱橫 ◎ 郭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羅拔‧贊臣(Robert Jenson)乃北美洲著名信義宗神學家,普林斯頓神學中心高級研究學者,羅馬天主教及福音教神學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路德學院、基士堡(Gettysburg)神學院奧立夫學院(OlafCollege)。他的神學受巴特、清教徒神學家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敘事神學家漢斯‧費爾(Hans Frei)等影響。他曾與卡爾‧巴頓(Carl Braaten)合編《基督教教義》(1984年)。

  這本書由不同學者執筆,著重歷代教會信條、歷代神學傳統,並將信義宗神學置於普世教會神學的角度從新詮釋。他看重自己作為教會神學家的身分,沒有將神學附會世俗學科冀望神學被社會接納,相反致力建立承先啟後的神學。他作為信義宗神學家,一方面著重馬丁‧路德的神學,另一方面亦著重普世教會神學,特別對東正教、羅馬天主教有興趣。他認為神學應該為教會服務,卻並非局限個別宗派。他從三一論角度解釋教會乃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團契,並且循共融教會觀(communion-ecclesiology)處理不同教會論的對話。他的神學思考並非抽離教會的文化思考;而是以教會信仰為中心的神學思考。他的神學進路批判西方神學將人觀及宗教研究取代歷史的神作重點,他作為一個西方人,能夠透徹地了解西方神學的淵源及限制,敢於擴闊自己的思維空間。他提醒我們欣賞東正教的神學傳統,並在神觀的基礎上指出希臘化神觀的錯誤。他對宗教對話興趣不大,他對世界興趣亦不大,卻對後現代思潮中虛無主義威脅信仰意義視為神學所要回應的處境。他的神學方法重聖經及傳統,弱點是個人成分及處境性不足,他同時較少處理神學與科學的課題。因此,他堪稱為一位教會神學家,窮畢生精力為教會建構堅實的系統神學基礎,他相信澄清教會內部信仰理解,才是回應從變動的世界所引發的時代性問題的根本。

  他的神學除了富有普世教會神學特色外,他的三一論備受各方注意。他批判西方神學將神視為非時間性或本質性存有,他提出存有在時間(being in time)及存有的關係性等概念。他提醒我們上帝與世界的辯證關係,我們不能抽離世界言說上帝。他進一步根據黑格爾思想推論從時間內的事件了解上帝的存有,這種思想有強烈反對希臘靜態的形上學色彩,他在這種神學反省中發展回歸聖經的神學思考。他的神觀強調神乃事件(God as event)、位格(God as person)、靈(God as Spirit)、論述(God as discourse)。神乃事件的思想扭轉神乃本質的想法,放棄靜態的角度了解上帝不受時間限制,著重事件乃行動,承接宗教改革者的「存有在行動中」(being in act)的思想。神乃位格的觀念抗拒希臘的神乃非位格的觀點,並重拾奧古斯丁及黑格爾關係性位格的理解。神是靈的重點指出上帝不單是一種意識、思想、意志;而神是靈顯示神是自由的。神乃論述主要強調神是道,神的道是啟示,是神存有的自我啟示,神存有在歷史中乃揭示上帝說話的故事。他注重故事、文法、語言、象徵,作為神學的載體。

  筆者認為贊臣的神學著作可讀性高,系統性亦強,在這個輕視教會信仰系統化詮釋的年代,閱讀贊臣的著作可以幫助讀者對信仰有更全面及完整的了解。當然,我們亦需要比贊臣踏前一步,加強神學與其他學科的對話,發展一種教會神學與公共神學並重的時代性神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