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後「沙士」的社會生活
第 2021 期(2003 年 5 月 18 日) ◎ 交流點 ◎ 龔立人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此刻,政府正密鑼緊鼓部署推動經濟復蘇、壓力團體正密籌追究有關官員處理「沙士」失當的責任、小市民渴望著生活可以回復正常。然而,我總認為我們的社會要為那些因「沙士」離世的人做一點事。或許,人死不能復生,所以,為在生的人做事總比為死去的人做事更有說服力。這為何當不同援助基金成立時,他們得到廣泛市民的支持和響應。話說回來,為何社會對劉永佳先生(因照顧病人而染上「沙士」的護士)的喪禮又如此隆重呢?劉永佳先生的死不單是他個人的死,更象徵著醫療人員的奉獻精神;他的死不只是他家人的事,也是一個社會集體記憶。但集體記憶又豈只屬於那些「無名」英雄呢?豈不也應包括那些無辜的受害者嗎?特別是那些住在淘大花園而受感染離世的人。
為無辜者立碑不是要讓傷痛持續,而是肯定這段是香港人的歷史,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為無辜者立碑不是要追究責任,而是肯定離世者永遠是我們一分子。或許,對於一個高舉成功的社會來說,為無辜者立碑太不像話了,因為新生活就要從忘記開始。又或許,立碑只會進一步推低淘大花園樓價,所以,我們要做就是將淘大花園變成歡笑樂園。
「沙士」是否真的改變了我們?我不肯定,因為骨子裡,我們的社會卻要忘記這場悲劇。從電視螢光幕看見英國社會為一年前在倫敦火車站意外一事有悼念活動時(導致鳳凰電視員工兩死一傷),我們的社會又如何對待離世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