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10 期(2003 年 3 月 2 日) ◎ 時事透析 ◎ 蔡志森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當然,個人並不認為教會領袖要充當時事評論員的角色,因為這是很危險的,當很多事情剛發生,大家還沒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資料便急著表達意見,很容易便會出錯,但亦不能像董特首一樣,幾乎所有人都就一些問題表達了意見之後,仍然保持沈默,彷彿所有民生問題與我們無關!教會要表達對社會和普羅市民的關心,就必須與大家共同呼吸,急市民所急。不過,教會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壓力團體,而是先知。
個人認為教會是先知,並不代表教會是高高在上,要對政府和市民指指點點,因為教會並不是政治、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專家,而很多政策本身亦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但對於一些明顯違反公義的問題,對一些備受壓逼的群體,教會應挺身而出為他們說話。教會不一定要對綜援應削減多少表達明確的立場,但教會有需要提醒政府要特別照顧老弱傷殘,並且要讓他們有尊嚴,不應用抹黑的手段來達致削減綜援的目標,以及挑起市民對領取綜援人士的不滿。
但另一方面,先知亦不是為了討好群眾,當一些所謂弱勢群體就一些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問題提出異議的時候,他們的訴求不一定就是對的,究竟我們應該檢討綜援訂定的機制是否合理,還是要求綜援只可以按通漲加,不能按通縮減?是否減外傭的薪酬,應視乎她們在香港所得的薪酬多少,還是折算成她們本國貨幣的數目?今時今日在香港要批評政府,基本上毋須勇氣,但要憑良心說話比為了討好其他人可能更為困難。先知應該知道一個事實:他本來就是不受歡迎的,不單只不受政府歡迎,也包括群眾,特別是講錢失感情。但先知應該有勇氣敢於說他從神領受而他人不喜歡聽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