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工做、重建城市心


2009 期(2003 年 2 月 23 日)
◎ 教會之聲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政府最新公布本港失業率為百分之七點二 (二零零二年十至十二月份),估計人數達二十五萬人,面對失業持續惡化,而財赤危機將使更多政府與資助機構瘦身裁員,更多在職人士憂慮飯碗不保。

  近日筆者再讀以撒一生,其中提及他開井的事蹟(創廿六章),有不少值得本港教會領袖與信徒一起效法之處。以撒一生平凡,然而他只作的一件美事,就是在遍地饑荒之際,他竟樂意為外人掘井,祝福寄居之地的非利士人。

面對現實、不再逃避

  對遊牧民族而言,以撒自然的傾向是南下埃及,在那裡覓食餬口,養活妻兒。當他身處迦南地南部的基拉珥,為非利士人佔據地土(創廿六1),耶和華指引以撒要留守在此,不再追逐他鄉的水草。

  進入知識型經濟年代,行業工種不再如過往有清晰的區分,「組合式」工作或多元化工作類型將是大勢所趨,終身受僱的神話經已幻滅。隨著科技逐步取代人手操作,勞動力需求下降,新的經濟規劃帶來「職位減少、求職人多」的局面。港人面對的現實,不應是呆等經濟振興;即或經濟有所改善,低學歷與低技術人士仍是經濟轉型下的受害者。現時,本港兩大組別人口,需要關懷與援助的分別是低學歷的中年人與中五程度或以下而失學的青少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五)。由本港教會界組成的「教會關注失業行動」,設有「創造職位基金」,就是以具體愛心行動關顧此兩組弱勢人士。

繼往開來、投入工作

  以撒的開井工程,不是在基拉珥地上隨意開掘,或盲目投資,乃是有智慧地重掘父親亞伯拉罕昔日的舊水井 (創廿六18)。以撒具有策略眼光,果然在那地開發了第一口水井(創廿六19)。以撒寄居異地,面對經濟逆境,不是一走了之,或望天打卦,乃面對現況,開拓水源,養活全家。

  香港經濟成功之道,在於港人靈活變通,具有創意,且有拚搏精神。泡沫經濟的爆破,使港人不再急功近利,以炒賣物業或股票致富;重新勤奮工作,腳踏實地幹活下去。回顧過往,香港自開埠以來,一向是背靠祖國,透過內地食水與日用糧食供應,在地勢上扮演中介的轉口角色。現今發展形勢,隨著國家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WTO)、海峽兩岸逐步三通,或會對本港中介地位有一定的影響;但港人仍可在專業方面(法律、金融、會計與物流等)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提升港人兩文三語水平,長遠對港人扮演中介角色(經濟、文化、宣教)有正面的效用。

  人人就業是不可能,但人人工作是可行的,因為工作包括受薪的與義務的。在當前經濟環境,香港教會可提供更多義工空缺,讓某些有條件的人可提早退休或離職,投入教會內事奉,協助各項事工發展,甚至往外地作短中期宣教。

慷慨分享、祝福外人

  以撒值得欣賞的是那種不爭競的溫柔態度,先後三次開掘出來的水井(埃色、西提拿、利河伯),皆拱手讓人,讓非利士人坐享其成。當以撒肯這樣慷慨分享,神至終祝福他於別是巴得著井水(創廿六32)。基督徒樂於捨己,祝福他人,必然蒙神賜福。

  身處荒年,神向香港教會發出的挑戰: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錢、人、專業與時間)是先祝福外人,抑或只顧內部信徒的需求?如果我們失了憐憫心腸,看不見外人與窮人的需要,只顧籌款建立更宏偉的硬件,我們傳的將會是怎樣的福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杏林子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