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稱義:羅馬天主教與更正教對「稱義」的教義充滿強烈的分歧。天主教當然相信「恩典」的優先性和必需性,但更正教強調恩典有「排他性」的一面,意即更正教相信救贖是惟獨恩典本身,不在乎任何善功。同樣的,天主教也相信「信心」的必需性,但更正教卻深信「信心」有「排他性」,並以此成為改教運動的核心宣告:「因信稱義」。雙方爭論不休的核心問題是:「我們是因信稱義的,抑或善功在救恩中也是其必需的條件?」雙方透過聖經、神學、傳統等角度來探討及彼此回應。直到一九九九年十月卅一日,信義宗與梵蒂崗對「因信稱義」的教義簽署了聯合聲明,為雙方的合一揭開新的局面。
(五)聖禮主義:聖禮是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實踐的核心。天主教認為透過聖禮,人可獲得上帝的恩典。自天特會議以降,聖禮成為救恩的必需品;天特會議宣稱有「七個聖禮」,而更正教對聖禮的數量只認同洗禮和主餐禮兩個。雙方的對話大部分針對洗禮和主餐禮二者;他們對「洗禮」的理解大異奇趣,其爭辯的核心是天主教認為「洗禮賦予稱義的恩典」,而更正教則不以為然。針對「主餐禮」,更正教又反對天主教的「變質說」;至於天主教把每次主餐當作不斷重新的「獻祭」,更正教對此也大力反駁。
(六)教會論:天主教與更正教在教會論上,也有一些層面反映出差異的觀點,如教會的可見性、合一問題、祭司權威、教會的選民等議題。天主教除了承認教會有不可見的層面外,也一直強調教會是一個可見的組織,而且總部是在羅馬;天主教強調教會要在組織上合一,但更正教認為合一只在教義與屬靈的層面。天主教認為祭司權是永久的,羅馬的主教是在祭司權的統緒之中,並且強調祭司階級的功能是主持七個聖禮。此外,天主教又主張教會會籍是所有人得救的必要條件。因為這些教義上的差異,使天主教稱呼更正教為「分離的弟兄」;更正教自始至今都堅持在教會體制上與天主教保持分離,因為他們認為要堅守聖經立場。
(七)聖母論:羅馬天主教與更正教對馬利亞的教義有某些相同之處,如:蒙恩的女子、童女感孕基督、神的母親等。但雙方在「聖母論」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如:無玷成孕、身體升天、禱告中保、同為救主、教會之母等。大體上,更正教以聖經原則拒絕了這些教義。
(八)煉獄:有關「煉獄」的教義是雙方爭辯的焦點,天主教與更正教各有自己的立場和根據來支持或駁斥。天主教認為煉獄是預備上天堂前暫時的過程,是死後的信徒暫時受到罪的審判和贖清罪債,在煉獄之後會被決定上天堂或下地獄。與「煉獄」相關的教義尚有「功德的積貯」、「為死人祈禱」、「為死人行善」等,更正教認為這些教義是超逾及違背聖經的教導。
結論:合一的態度
無庸置疑,更正教與羅馬天主教之間實在需要更進一步去了解對方,這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圓桌會談;可以在對話或個人的分享中流露,使得雙方那種莫名的恐懼感可以逐漸消除,在面對真實差異之處時有更理想的協議。其實,雙方是否願意邁向合一之前,根本問題在乎雙方持有怎樣的態度。學者CecilM.Robeck, Jr.提出七方面的態度作為雙方邁向合一的指引:
最後,筆者個人認為天主教與更正教邁向合一的路是充滿盼望的,也樂觀其成。然而,筆者的觀點稍微不同,我認為假如我們用廣義的「合一」概念來說,站在基督教這一方來看,其實我們雙方已經合一。理由是更正教向來對「合一」的定義是指在「教義」和「屬靈」層面上的合一,而不是「組織」上的合一。換句話說,更正教與天主教在核心教義(指三一論、基督論、救贖論)上早有共識,而雙方在屬靈層面上也共同信仰這位「三一真神」;因此,筆者可以從廣義的角度說:雙方根本就是合一了。
(全文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杏林子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