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靈修


2004 期(2003 年 1 月 19 日)
◎ 神學縱橫 ◎ 郭鴻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年香港華人教會關於職場倫理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工作觀方面,同時倫理的討論亦偏重商業倫理的部分。不過筆者發現有同道曾經提出「四重職事的工作觀」。由神的呼召作工的第一層核心,然後靈性塑造為第二層核心,到品格培育為第三層核心,到服事為第四層核心。筆者非常欣賞這種工作觀,原因是它基於召命(vocation)引伸出靈命建立、品格培育及服事的四大向度。筆者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理想的職場神學的理論骨架,涵蓋倫理學、靈修學、神學的內容。

  基於這四重職事的工作觀,我們需要逐步思考每個層面之間的關係。例如神的呼召如何塑造人的屬靈生命及那一種屬靈生命的類型是值得嚮往的。在整全福音思想的影響底下,大部分兄姊都反對屬靈與屬世二元式對立的屬靈觀。大家都不願意成為一個在屬靈生命上分割的基督徒,主日在教會中以真誠與弟兄姊妹溝通和敬拜上帝,而在平日工作上卻與世人無異以世俗手段玩弄辦公室政治。不過在推翻屬靈屬世二元屬靈觀的時候,取而代之的究竟是怎樣的屬靈觀呢?保羅.史提芬斯(Paul Stevens)提出要打破神聖與世俗的圍牆,讓人在現實生活經驗中尋找見證神和侍奉神的機會。這種觀點並不新鮮。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早已提出人在日常生活經驗中開發深度的層面(Depth Dimension),就進入宗教領域,而不必被形式化宗教活動的局限,忽略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具有「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向度。田立克指出在打破神聖與世俗的界限以後,從生活實際經驗尋找深化的層面,作為神聖的領域。他的處理手法並沒有完全放棄一種「神聖」的宗教觀,只是將其主觀化、內在化。至於史提芬斯的觀念,只是重彈打破神聖與世俗藩籬的舊調,卻沒有明確處理甚麼是宗教的核心的問題。若果當代職場靈修循著史提芬斯的路線發展,將會是沒有「神聖」領域的靈修觀,近似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世俗化基督教」(Secular Christianity)的路向。當然完全融入世界,以凡間說話道出屬靈深度的屬靈境界值得嚮往,因為這正是俗世聖徒的精神表現。不過我們總要在理論層面反思,究竟將「神聖」層面徹底融入「世俗」領域,是否唯一的出路,或者是最佳的選擇呢?若果我們要在理論上一致的話,史提芬斯的觀點必然導致「在世而屬世」的思想。因為只有完全進入世界才能實現宗教的精神。當我們仍然要有「不屬世」的企圖的時候,亦即是我們仍然在世俗以外保留一個「神聖」的領域。因此,筆者認為職場靈修的理論建立,必須首先處理「神聖」與「世俗」之間的關係。筆者發現有些同道一方面汲取史提芬斯那種「第二之宗教改革」(Second Reformation)的激進思想,另一方面又以宗教改革主導的呼召觀相連接,其實在理論上出現不一致的地方。

  由靈性塑造到品格培育的部分,更正教背景的基督徒往往偏重稱義而忽略成聖。我們常常強調「人同時是罪人又是蒙恩的人」的觀念,並且強烈反對人的善功在得救的事上有甚麼價值,這都是正統宗教改革的思想,不過我們卻忽視人在基督裡生命更新改變的事實。我們一方面偏重「我就是我」,另一方面卻輕視「不再是我」。至於敬虔派背景的兄姊則偏重「非我為主」的否定自我屬靈理想。其實兩者都漠視信徒品格的培育。更正教在一種輕視信徒品格培育的屬靈觀底下,重建品格培育的功能,可說是一件難事。筆者認為近年香港華人教會在靈修學方面的討論,仍然未有從稱義與成聖的平衡角度處理品格培育的課題。筆者認為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的觀點對於解決靈性塑造與品格塑造之間的關係甚有幫助。

  由品格培育到服事的部分,筆者認為可以從「宣教」或「使命」(Mission)的角度探討。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是被差遣進入世界,「被差遣」本身就是宣教及實踐使命的表達,而且宣教或實踐使命更能將服事包括在內。宣教不僅限於傳福音,同時也包括見證、實踐公義。在職場靈修的理論上引入宣教的向度,可以將個別信徒的宣教使命匯聚起來,形成整個教會宣教使命的表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