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04 期(2003 年 1 月 19 日)
◎ 時事透析 ◎ 陳佐才
一向以來,教會領袖的文告,多數只會吸引教內人士閱讀。但這兩三年,卻引起了教外人士的興趣,特別是二○○二年末的聖誕文告,天主教與基督教兩位主教的文告,都在坊間報章引起了討論。
天主教陳日君主教措詞清晰,立場鮮明,指出教會會維護公義,甚至會站在政府的對立面去同情為公義奮鬥而帶來的暴力行動。
基督教鄺大主教卻指出人錯了,不應藥石亂投,不應諉過於人,不應只向外救助,應該回到真理去知錯、認錯及改正。但文中對「誰錯了?」這問題,並沒有點明。
因為沒有點明,民間的猜測很多為報章。寫〈時事悖論〉專欄的王岸然認為可以理解為民主派,也可以是陳日君,也可以是天天講財赤嚴重的政府。整篇文章是個隱喻,不同的人,可以作不同的演繹。
有人以為人不應胡亂猜測,應該向原作者問明他本來要表達的原意。有人以為不必,因為作者決定用隱喻的方式來寫,自然有他的理由。事實上,在近年詮釋學的立論上,文章一發表,即會成為獨立的個體。讀者因應時勢和處境,自有一番體會,他的體會完全不受作者控制。文學批評也有相似的說法:作品一經發表,它會獨立於作者控制之外。重要的不是作者的原意,而是作品所引起的共鳴。
無論如何,兩篇文告,都曾引起群眾,特別是新聞界的注意。有人認為陳文坦白率直,鄺文婉轉高明。前者一看便明,後者需細嚼反思。熟優熟劣,因人而異。不過,作為香港人,筆者總希望政府能接受坦誠的進言,若納諫也要多方面包裝,這政府的氣量實需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