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盧雲的《念~別了母親後》


1997 期(2002 年 12 月 1 日)
◎ 文林 ◎ 王文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不久前,我接到教會中一位老媽媽過世的消息,這位平凡卻令人敬重的長輩悄悄的離開了我們,心中當然是百感交雜;但是生命的規律就是如此,誰又能改變?會不會這是神給我們還活著的人了解一些重要的人生奧祕?在這些日子中,翻閱盧雲神父這本小書的確給了我些許生命的啟迪與安慰。

  在一九七八年十月九日,盧雲經歷到喪母的悲痛,他寫道:「它不過是人類經驗中極常見的事情。甚少兒女不曾經歷或不會經歷母親的離世,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未被知曉、尚待理解。其實,每每在常見的、尋常的、平凡的事件中,人會觸碰到人生的奧祕。」(十九頁)我想遇見「死亡」這件事會使人感悟一些道理或奧祕,畢竟那位老媽媽的過世標誌著她離開了我們,但有沒有可能是我們自己離開了她,而不是她離開了我們?我暗忖這或許是基督徒對生命奧祕的一種反向式思考呢!

  老媽媽已然回到天父的懷抱裡,她生前所留下的一切影像也將持續不斷地活畫在她的親人和弟兄姊妹的心中。這麼一來,她不是離開了我們,而是以另一種更親近的方式與我們同在,至少我有這樣的信心。盧雲在思考這段與母親分離的日子時,他也有同感,覺得經歷到一種與母親從未有過的親近,他自言:「然而,我沒有因為讓她溜走而失去她。相反地,我發現我倆從未如斯接近過。在基督的聖靈裡,通過基督的聖靈,她真的成為我底真實存在的一部分了。」(八十三頁)

  其實,在「死亡」面前,最厲害的敵人似乎就是「痛苦」了!親人面對眼前的一切苦難都是真實無偽的,沒有人可以拒絕相信。但對盧雲來說,苦難並不真箇有能力打倒人,他反而轉移了親人與苦難之間的關係;盧雲寫道:「我們經歷伴她同行的特權,不獨能接近她的苦難,還可與她的苦楚親密相扣,與她的劇痛緊密相連。這是非常神聖的一刻,我能在此,是福氣。」(三十九頁)

  即使盧雲的心中仍被許多的問題困擾,但他始終在神面前找到思緒的出路,當盧雲將母親的死亡與基督連起來思想時,他有了新的眼光來看這件事,他有一個想法:「曾深愛多人、付出許多、感觸很深的她,是被召喚去與基督聯合起來,甚至與基督的苦痛聯合起來。」(四十三頁)盧雲的想法給我們一道亮光,讓基督徒真正明白生與死的意義,就是每個想以基督的心去活的人,豈不被召喚要同樣以基督的心去面對死亡?盧雲直接表達他的想法為:「與基督同活的人,必須作好準備隨時要與祂同死,甚至要願意接受祂的邀請,進入祂悽惻的痛苦中。」(四十四頁)我深信這原本就是耶穌對所有作門徒的人的心意;如果死亡是與基督的生命聯合的話,我相信這會帶給活著的人最大的安慰。

  面對別人失去母親時,我們總是比較容易言說;一旦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那種痛苦幾乎是難以言說的。所以我們若抽離自己而去忖測別人喪失親人的感受,這明顯是不太公平的。其實,已逝者絕不期望我們以旁觀者的身分參與,也許她的死亡要將我們連繫起來,共同面對這生死的時刻。盧雲所經歷到的正是如此,他寫道:「在我們這群站在母親病榻四周的人當中,沒有一人擅於向對方表達情感。可是,眼看著她的生命慢慢消逝時,我們全都感到彼此間由她建立的聯繫變得愈來愈強、愈來愈深。」(五十三頁)這種全新的親密感覺是經由共同面對死亡的時刻而來的,使人與人之間以嶄新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盧雲打破了死亡的面具,因為他認識這位賦予生命意義的上帝。他以神父的身分為母親主理喪禮,他已經預備為這關鍵的一刻帶來上帝的心意;盧雲自己說:「我準備向一切因她的逝世而來到這裡的人宣告盼望和新生命的信息。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很久沒聽過福音了。」(七十一頁)「死亡」沒有辦法傷害基督徒的心,因為基督的福音宣告了生命的盼望,使人脫離死亡的毒。

  即便我經常面對的是別人失去母親的痛楚,然而,於我的心來說,卻又是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到福音的大能。正如盧雲所言的:「生命之神的美善在這一刻得以確認;我們憂傷的心靈在感恩中得以提升。」(七十二頁)

  (作者為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生)

  

  書 名:《念—別了母親後》

  作 者:盧雲(Henri J. M. Nouwen)

  譯 者:莊柔玉

  出版社:基道出版社

  版 次:二OOO年五月重譯初版《遇見死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