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教會事工的神學論析


1996 期(2002 年 11 月 24 日)
◎ 神學縱橫 ◎ 林榮樹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相信「神學縱橫」的主要讀者是神學生及信徒領袖;故本文嘗試從神學的角度分析和評議三個的教會事工。筆者建議堂會考慮「亦適宜慕道者的崇拜」(下稱「SSS」)及反省教會的增長與靈命的操練。至於「SSS」在佈道上的功能,不屬神學的範圍,故不在此討論。

I. 淺談亦適宜慕道者的崇拜(Seek Suitable/Sensitive Service)

  定義及論點:

  「SSS」有別於「慕道者的崇拜」(Seeker Service),這是美國一些超大教會(mega church)增長的策略。「亦適宜」顧名思義是以信眾為對象(Believer-Focused),但亦敏銳於慕道者的需要,使他們能投入崇拜,不致失落。反對「SSS」論點的主要是認為它不夠屬靈,崇拜應是純信徒的活動,不應將聖潔的敬拜聖俗不分,未有主生命的人不能在靈中敬拜。

  反問與回應:

  「分別為聖」是否適宜應用在全然二分的敬拜上呢?雖然這是極美的屬靈立場,但這不是聖經中聖與俗唯一的關係。李察‧尼巴爾(Niebhur, H. Richard)之經典作品《基督與文化》,分別列出五個教會與社會的關係,二分是其中的一個而已。

  相信沒有信徒會否定神藉著聖靈在未信者心中工作(例:約十六8),呼喚他們歸主。保羅在林前十四章中勸勉說:方言要翻譯出來,否則會產生混亂,該章的二十三節說得很清楚:「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顛狂了嗎?」(一般釋義指為崇拜),由此可見,遠在初期教會,「SSS」已有先例。

  引申與應用:

  雖然我們不應以偏概全於單一的例子,而這經文不是教義性的指令,但保羅明顯是敏銳於未信者在崇拜中的感受和他們是否明白真道,他並沒有主張崇拜只為信徒而設。若自初期教會以來,崇拜都是敏銳和適合慕道者,甚或以此為佈道的策略,何以是不對的呢?若今日的崇拜沒有未信者參加,這才不是教會的福了!

  敬拜原是興奮的經驗(不一定是官感上),卻往往基於人為的因素與不仔細的預備而變成沈悶難捱,談何與主相遇呢?換言之,當人願意為主而作出優質的準備,聖靈可以無阻的領人進入聖靈與真理(約四 — )的原意)中拜敬。「SSS」的模式,將崇拜和佈道結合起來,不失為一石二鳥的出路!

II. 淺談教會增長與靈命操練

  教會增長:

  多年來,西方的「教會增長運動」如火如荼,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它被指控為成功神學及過分重視數字,似乎它已完成其歷史使命而式微了。超大型教會的數量令人驚喜,在美國,一九七○年有十間二千人聚會的教會,而在一九九○年則增至三百間五千人聚會的教會,有的還邁向二、三萬人的增長目標。

  香港又如何呢?喜見香港一些堂會人數的增長,其領袖們勞苦功高,令我肅然起敬,更為這成果感恩。但若我們以人多為成功、人少為失敗,這就看得太簡單了;這看法有著成功神學的影子。構成教會人數多寡的因素極其複雜。若過分以硬件及外型為成功/祝福的量度,這是世俗化的教會觀與價值觀。當然,我們也不應走另一極端,認為細小才是美好。我們要當心,不盲目地以大型教會為唯一的典範。無論教會大或少,若有量無質,都難以討神的喜悅。在高科技、高觸摸(high touch)的需求下,大型教會的牧養質素是否能及得上小型教會呢?以牧場人(rancher)為牧者角色及教會小組化是否真的能提供有效的牧養呢?

  靈命操練:多年來,無論西方及香港的教會,都大談靈命操練的課題,這是極美的。靈修神學似乎較側重靜態的靈命操練,著重在安靜中重新得力,或許這是處巨大壓力與繁忙都市的人之需求,但靜思的靈觀只是靈命操練之一種。靜態的操練著重個人的思想與閱讀,較適宜內向的人,這不是說外向的人不必安靜;但按性格的型態,外向的人較喜歡群體及活動為主的靈性操練。所以,在教會的歷史上,除了正統信仰(orthodoxy)以理性思維為靈性的基礎外,還有以感性為主(orthopathy)及以實踐(orthopraxis)為主的靈性操練和靈性觀。

  以上是筆者在有限篇幅下的點滴思考,若有錯誤與偏差,力求主內肢體指正。願以坦誠的態度提為討論,希望為神的家守望,造就教會和信徒,榮神益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