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出版好書讀好書


1990 期(2002 年 10 月 13 日)
◎ 教會之聲 ◎ 鄧紹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教出版好書不是必然的,基督徒閱讀好書也不是必然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跑出來提醒我們。可是,單只是大聲疾呼、喊喊口號,並不真能有更多好書出版,基督徒也不會因此而一百八十度轉變,愛上閱讀好書。動機良好,想望理想,自然無可置疑,但若不理解現實境況,明白困難之形勢,或是基督教出版業自身之限制、基督徒讀者群不利閱讀的條件,以及箇中的原委,那麼,即使再感人的呼求,再精采的文案,也不過一廂情願,自我陶醉;客觀形勢絕對不會因著主觀意志而轉移。昧於現實形勢對推進或改善出版及閱讀並無好處,要不是鴕鳥政策,就是識見淺薄,更加需要痛定思痛,好好反省。

  昧於形勢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一窩蜂地傾向尋找暢銷書。這樣的提出相信很容易觸動許多人的敏感神經。這裡無意否定暢銷書,也無意否定尋找、物色、出版暢銷書的舉動。然而,我們得明白銷路高企的不一定就是好,也不一定就是不好。換句話說,若只日夜守候在電腦出版網頁的銷售數字榜與排名榜可供翻譯的暢銷書,卻不花時間用心去閱讀書籍的思想內容;若只是日夜注意市場流行的口味、接納的意識形態,而投其所好地編輯出版諸如此類的書籍,卻不花時間用心去構思能夠開闊眼光視野、提昇思考能力、深化信仰體會的書籍,則一切都變得惟銷路是從,失卻了出版人的理想與異象。

  即或如此,也可能誤打誤撞出版了好書,只是卻不能歸因於出版人的理想與異象。上帝固然可以使壞事變好事,但卻絕對不能因此而合理化原初的壞事。基督教出版社還是要自問:我們為甚麼出版或不出版這本或那本書籍?然而,問題可能更深層,逼得基督教出版社不得不選擇這樣的一條出版路線。或許嚴格來說,根本就是沒得選擇。問題是甚麼?基督教出版業自身的限制:限於識見、眼光,對信仰缺乏廣闊的認識和深刻的了解,對文字印刷之性質、寫作翻譯之特性從無仔細深入的反省,只停留在一般信徒的階段,憑信仰常識衡量出版物,然後輔以專長的成本計算、市場分析、消費包裝、廣告推銷、價錢策略諸如此類等不可或缺的方法技巧。或許,更致命的是,大家都不以為然,在拼命從事商業計算之餘,以及嚐到其所帶來的成功之後,早已不覺得有需要提昇識見擴闊眼界。

  那邊廂,基督徒讀者不斷浸淫在非文字的圖象文化世界中,懶於思考、拒絕反省,凡事諉過他人,自然要求Reader friendly,一如坊間凡事User friendly,以為好書就如吃奶飲雞精、吞維他命丸那麼無須撕開、吐骨、嘴嚼而可直接消化。為甚麼書不寫得容易點看?為甚麼那麼多概念推論?為甚麼不趣味好笑?為甚麼不能直接對應我當下的生命遭遇?為甚麼缺乏生活應用?為甚麼這為甚麼那。可是卻從來沒有問自己為甚麼看不懂、為甚麼自己缺乏概念推論的思維能力、為甚麼自己不要求嚴肅了解問題、為甚麼自己懶於思考信仰如何盛載個人當下的生命、為甚麼自己不主動尋索信仰對自己個人生活的意義。只有在對生命信仰沒有甚麼要求底下,才會發出諉過他人的問題,從而逃避面對自己不堪入目的本相。

  有怎樣的基督徒就有怎樣的基督教出版社,抑或有怎樣的基督教出版社就有怎樣的基督徒,其實都不打緊,重要的是他們都互相需要,並且彼此找到對方,一起在世俗的社會文化中繼續世俗化下去。因此,回到這篇文章的題目,「基督教出版好書讀好書」只能是警語,是痛語,是在極度困難的境況中故作豪情之語。而註定,真正的基督教出版人,以及真正的基督徒讀書人,一如舊約中的先知,那麼孤寂,那麼遺世獨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