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關懷
早期教會信徒注重個人傳道,分享見證,和行善;教會也非常注重社會關懷。史載,游斯丁任主教時期,鼓勵信徒在聖餐時為窮人奉獻。特士良(Tertullian),這拉丁教會第一位作家也提到當時教會設立「福利建金」專為賙濟窮人,信徒每月一次隨意願和能力把金錢獻上,教會收集後分給貧窮人,或用作殮葬費用,或供養孤兒和老人之用。當時教會更設有愛筵,叫窮人得飽吃。特士良曾表示,教會用在窮人身上的錢遠超過教會內部的開支。德國教會史學者哈那克(Adolf Von Harnack)特別推崇「早期教會愛心與慈善的福音事工」。他列舉了早期教會十項慈惠的事工:(一)經常的施捨是教會正式的工作;(二)支援教師與事奉人員;(三)支援寡婦孤兒;(四)救助病人弱者;(五)關顧囚犯與年老體弱的礦工;(六)關顧窮人死亡埋葬事宜;(七)關顧奴隸;(八)關顧災民;(九)供應眾教會工作的需要,和維持教會事工的發展;(十)招待作客的信徒,和教會中貧窮的弟兄。(參《今日與明日的宣教事業》中信出版,頁134)
十九世紀早期的宣教士,不獨傳福音、建立教會,同時也注重醫療工作,辦學和農業方面的服事。宣教士也包括有醫生、教師和技術人員。若然沒有這些關顧事工,我們很難想像基督教能夠如此深入植根於神州土壤上。教會實在不應再浪費時間在探討社關重要還是傳福音重要。千多年前教會已是傳道服事一併進行,因而能植根於社群。
公開的宣講
使徒行傳常常提及使徒的露天佈道。及後信徒遭羅馬皇帝的逼害,不能公開傳揚主道,猶太會堂亦因猶太人的反對而不能使用。然而教會發展並沒有因此而受阻,他們在自己的地方崇拜,在主日崇拜中分為兩大部分,上半部公開給所有人,下半部則為聖餐禮。在羅馬帝國世界各種社團裡,基督教會被認為是最能兼容並蓄的強大社團。各人無分界限,沒有高低之分,因而參加者大增。再者,教會從起初巳開始在家庭聚會,重視家庭佈道。腓利門書提到「你家的教會」 這樣的家庭教會可能在當代也分佈甚廣,聚集起來為數也不少。於三世紀後,會眾日增,連羅馬的巨宅庭院也容納不下,教會不得不擁有自己崇拜的會址了。
此外基督教有識之士也注重公開的與其他人士的對話和辯論。保羅算得上是創先河,他曾每天都在雅典商業中心跟哲學家對話。早期教會殉道者游斯丁和猶太教拉比特里弗( Trypho,rabbi)在以弗所城著名的對話,給非洲信徒米努修(Minucius Felix)紀錄下來,至今仍有紀錄可查。還有公開設立慕道班,二世紀中葉,游斯丁為學道者在公共浴室上面的房間開班施教。三世紀初,潘代諾免(Pantaenus)、革尼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和俄利根(Origen)先後在亞歷山大城主持「慕道學校」,培訓想加入教會人士。其後逐漸正規化,演進為聖禮慕道班,學員受訓後,於復活節期間領洗,加入教會。今日教會實在也應把握公開宣講的機會,多與其他人士對話交流。使教外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我們的信仰,分享我們的好消息。
文字的工作
早期教會基督徒有識之士頗注重著書立說,藉此闡釋基督教的思想,並反駁當時的異端的攻擊。除了四福音書、保羅書信等新約著作外;公元二世紀,許多著作問世,希望把信仰介紹給異教徒和猶太人。諸如,夸達徒(Quadratus,一位不畏羅馬皇帝勇於為真道辯解的聖徒)、雅里斯底德(Aristides ,著書為基督真道力辯的哲學家)、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衛護被逼害的基督徒的雅典哲學家)和安提阿的提阿非羅(Theophilus,亞歷山太的宗主教)在二世紀時都寫過這類的書。特士良也寫有鉅著「反馬吉安論」來駁斥當時的異端,維護正統的信仰。於主後三世紀,聖經便由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敘利亞文、及其他語文,基督教信仰便愈發得著傳播。
文字有助把一些口傳資料記錄下來,有助介紹基督教信仰,並保留重要的教導和事跡。面對異端的攻擊,教會在思索反省中更清楚自己信仰的立場,建立更有系統的神學思想。今日教會也應反思,如何透過文字、出版、及互聯網(Internet)等廣傳主福音。
早期教會注重個人見證、社會的關懷、公開的宣講、與及文字的工作,藉此把基督的真理廣傳,在羅馬帝國的時代魅力四射,吸引多人歸信,上帝宣教使命也得到充分的發揮,今日教會是否也有魅力,也帶著基督的香氣呢?願我們在宣教事工上能夠繼往開來,留意前人的佳美腳蹤,不斷更新進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