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出發到宣教工場,必然的是要離開原來的國家、城市、離開親手建立的家(無論是豪宅或是斗室)、離開摯愛父母、兄弟姊妹及親朋戚友、離開熟悉環境、離開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包括心愛的食物)、離開教會(母會或牧養的教會)、離開一同成長、並肩事奉的弟兄姊妹。
當出發在即,除了要放下(離開)外,收拾行裝時,還有許多的取捨。本來喜愛的,現在要越洋遠去,因而要思考,取甚麼?捨甚麼?在收拾時,往往發現有些記憶雖事隔久矣,卻仍是歷歷在目,猶如發生在昨天;有些則忘記得一乾二淨,最好不要再記起;有些則是早已忘記的心頭愛。原來不單在收拾東西,也收拾記憶,回顧一生,甜、酸、苦、辣,滋味無窮。過去會讓你掉進回憶。
對於傳道人,書就是他的財產,要選那些呢?那些是真需要的呢?本本都是錢,要運走也是需要錢。書以外,就是資料及雜誌,平時儲起來,留待將來有用時用,結果多半的價值就是存放著,所以投籃的機會極高。相片是另一個寶庫,從兒時到長大成人,由黑白到彩色至數碼照片。拍照時拍得開心,收藏時三、五、十張也沒有所謂,到收拾時,想來想去都想不起合照的是誰,不認識的斷不會把照片收藏下來,認識的為何不記得,這些照片百分之九十會報銷。看著照片,便看見自己的成長、改變,人生的美麗片段,照片是最好的記錄。
禮物背後代表著一份份的情與愛,基本上不該轉送他人,然而隨著時間消逝及即將的變動,本來好端端放在家中,現在有可能要說再會了。最容易處理的是衣服,因為工場的天氣,是冷是暖,多半早已知道。而且很多衣服只適合於在香港穿著,一位行政人員在香港上班穿的便服,在英國華人的婚宴上穿,會感到過分隆重。初以為可以留下來,待假期回來時再穿,結果當回來時一則款式不合時,二則也已習慣了工場的簡單,還是作廢。
其實,人生原就是有許多取與捨,只是宣教士出發時,好像許許多多的取捨都堆在一起。若能經常把不需要的、無用的,整理整理,人生便沒有那麼多累贅了。可以回顧的,便常常暖在心頭;該忘記的,就把它放進心靈的碎紙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