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尋覓教會的出路


1903 期(2001 年 2 月 11 日)
◎ 交流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每個地方教會都有她的歷史包袱,這包括創會過程、牧者影響、長執作風、信徒組合等內在因素;也包括時代沖擊、社會變動、政治壓力、文化侵蝕等外在因素。教會一詞在原文上是一班被救贖、呼召的罪人聚集,可茲詮釋及實踐的空間就在一本聖經內(至少在新約中)發揮得淋漓盡緻。聖經可說是透徹演繹了聖經時代屬神的人如何回應他們的歷史包袱中的內在與外在因素,有正反兩面的最佳教材,成為後代教會尋覓出路是可借鑑的歷史教訓。

  曾經讀過一位哲學家的話,大意是: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忘記歷史的教訓(意思是我們不斷重犯歷史的錯失)。今代的教會似乎也是循著這條軌跡倒行,一方面我們對聖經愈來愈陌生,勿說「研經」,就算「讀經」也是馬馬虎虎;別說「講經」,就算「講道」也是淺入淺出,遑論知曉聖經中甚麼歷史教訓了。另一方面,自六十年代起,俗世潮流入侵大眾心靈,已侵蝕到洗腦麻痺的階段,連信徒、教牧也不能幸免。女性神學家為亞洲女性長期受壓迫原因道出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就是亞洲婦女被壓抑到根本感覺不到自身的感覺(cannot feel the feeling),以致不會作出丁點抗衡。這就是「洗腦麻痺」的可怕結果。今天信主群體被世俗蠶食到無知、無覺、無抗亦可謂類同。

  今天教會中人與世俗中人分別在哪裡?似乎我們的分別不在本質上(即分別為聖的另類生活),而只是程度上的分別-貪少些、炒少些、花少些、道德些、友善些、好人些等,或許這些足以向世人交待,取得「良民獎」有餘;但在面對天上的主人交賬時,或許只有「懶僕獎」堪稱,因為我們根本不是據「管家神學」生活。

  魯迅棄醫從文並「吶喊」,乃因看見一群麻木的國民成為日人問吊同胞的看客;我們今天在物質、消費、享樂和自我主義的長期薰浸下亦陷麻木不「仁」,或許先有多些屬靈的榜樣與吶喊,才有教會整體的出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