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行政,孰先孰後


1865 期(2000 年 5 月 21 日)
◎ 教會之聲 ◎ 徐濟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牧養與行政的解讀

  傳統以來,不論主教制、長老制或會眾制的教會都交予會眾大量的行政事務,分別只在層次與內容、受薪或義務,牧者則擔當牧養羣羊的事工,包括講道、教導、輔導、訓練、關顧、施行禮儀等需要專業培訓的事工。

  然而,時至今天,尤其是傳統較長的西方教會已經將上述的分工化解,例如某些大型教會安排教牧隊工中有行政牧師,亦有如馬鞍峰教會般設立多位受薪的信徒牧師。牧養與行政的分野不再跟隨傳統。

  當然,華人教會亦有自己的獨特傳統,吃苦受苦、任勞任怨、「一腳踢」的牧者已深入民心,這種牧養行政皆「攬上身」的牧者深得民心。華人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注重分工,以致有些小教會認為聘幹事也是多餘的,只需鐘點式的清潔工人就足夠了。在香港的現實而言,信徒的上班時間加長,工作量增加,亦令到他們難於分擔牧者的工作,形成牧者要擔負大量的事務與行政的困局,苦於牧養質素下降的無奈。

  

牧養與行政的重整

  使徒行傳第六章提到重整教會事工的必要,使徒肯定自己的角色是服事神的道,但教會有需要加設膳食部以照顧寡婦信徒的三餐,遂選出七位信徒領袖擔任此職,困局得以解決。這次歷史事件未必適合作為支持牧養與行政分家的理論,卻可以視為一次牧者與信徒同心應變、重整分工、積極配搭的典範。

  事實上,現今身處鬧市急務中的教牧,在牧養上常需要行政的配合,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只是通知幾位執事部長轉告會眾一項緊急消息,而不是親身致電近百會眾,也是一種行政協助牧養的必須。因此,筆者嘗試以整合的角度看牧養與行政,提出兩點淺見:

  1. 牧養式行政~世上的管理學對行政提出不少理論,應用於競爭劇烈、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或許有效,但用於教會則太殘酷。然而,當今管理學亦反省出人本、人道的行政管理才是更有效。牧養式行政就是務求行政達致牧養果效,人得益重於事得成(甚至事不成但人得益也是好的)。雖然某事工的目標達成、奉獻達到,但都不及參與事工過程中的付出者、事工的受惠者、事後的跟進者等有關人士本身的屬靈得益來得重要。北美洲不少華人教會達成建堂後卻四分五裂、牧者離職。就是失敗的行政~事得成卻人不立。

      

  2. 行政式牧養~養妻活兒,用不上多少行政與管理,因為只是一家幾口;牧養教會,不能不涉及行政,因為是幾十家幾百口。信徒不能要求牧者像父親般朝見口晚見面,但牧者可以善用科技發放問候電郵、郵寄講道錄音、傳真家事代禱、經常予「近」距離的親切牧養,這類行政事務有其需要,再者,牧者既是「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弗四 )的首領,就要學習透過有效的行政管理,將眾信徒的恩賜組織起來,有次有序地加以發揮;若自身教會缺乏人手,更須懂得選取外來資源,或多或少地配合己需。現代教會的需要是既多元又多變,牧者就像聰明的管家,知己知彼,透過良好的行政安排,全面即時滿足會眾的各方面需要。單靠一己之力是失敗的牧養~人雖立卻事不及。

  

  總的而言,基於本質上牧養是求「人得益」,而行政是求「事得成」;前者是使人直接受惠,後者是使人間接受益(藉事達人)。因此,牧養是先於行致,並帶動和決定行政。雖然教會經常忙碌於安排種種事務,全都是為了要人得益,但我們實需留意本末倒置的危機,讓用在行政的時間多於牧養的時間,甚至誤將行政視為牧養。畢竟,行政不等如牧養,行政不可取代牧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