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教會具競爭力嗎?


1857 期(2000 年 3 月 26 日)
◎ 交流點 ◎ 禾月(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競爭才有進步」商業社會競爭很厲害,所以商業社會進步很快,各種商業理論和營運良方應運而生,又快又精,令企業的管理和發展一日千里。

  整個社會都在講求競爭力。那麼,教會有競爭力嗎?

  有一次,我參觀基督教書展時,心裏頗有感慨:做基督徒並不便宜。繞場一周,便發覺口袋裏的一點點錢,實在微不足道。一隻詩歌光碟,不論新舊,閒閒地八十大元;普通一本書亦要六、七十元,較厚的或印刷較精美的,動輒百元。

  也明白基督教機構的難處,因為市場窄,銷量有限,以致單位成本上升。但我想,也不應該簡簡單單一句話,便甚麼都概括過去吧。

  比如說基督教書室,雖然掛著傳教招牌,但也不折不扣是書商。在參觀書展前,我從沒想過,全港的基督教書室,原來有八十間之多!香港養得活八十間基督教書室?我天馬行空地想,如果書室組成一個大集團,哪管只有四十間,也可有一番大作為,甚至可成為香港有影響力的書店。合一比分散更具競爭力!

  每當朋友從商業機構轉往基督教機構工作,無須問,都知道其人工減半。朋友都視之為事奉,甘心樂意;但為甚麼這是理所當然?難道真是神要他們減人工?他們在市場上都有一個「價錢」,為甚麼基督教機構出不起一個「公道」的價錢?

  難道高定價、低工資,就是基督教機構的生存之道?既然市場那麼狹小,為甚麼仍有那許許多多的機構,在同一範疇,從事類同的工作?

  商業機構都很重視市場調查,例如一些辦得成功的報紙,經常會做讀者調查,了解讀者成分、閱讀習慣、讀報趨勢和對有關報章的意見;並且不時舉行讀者會(focus group),從質方面了解讀者的興趣和需要。即使公營機構如地下鐵路,亦努力不懈地透過調查和耹聽意見,不斷提升服務質素。

  基督教機構甚至教會,有沒有這種不斷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機制?教會可有系統地定期搜集會友意見,把教友當成是客人般重視,而非當成子女般「管教」?這是指教會與會友間的權力關係問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專訪】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