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到了「望八」之年了。
自己的生辰剛過了不幾天,屈指算來已是七十有九。甚麼「光陰似箭」、「白駒過隙」、「歲月不居」、「時光飛逝」......這一些似是無限感懷,又有點頭巾氣的迂腐。但這都是每一個人的實際經歷,攬鏡細看,頓興年華老去之感。談到生辰,又稱誕辰,俗稱生日,這是小娃兒呱呱墮地的那一天,就是生日,從前是以時辰計算的,又稱生辰。提起歡度生日,孩子們倒非常熱心,只要他稍識人事又知道的話,牢記在心,到了快近日期,會直接或反覆喃喃的在爸媽面前提起,好為他開個「派對」。從前的爹娘們總不告知的,要是兒女們問起,老是說:「你是在街頭檢回來的,哪有甚麼生日?」至少我們這一代,就觸過這樣的霉頭。
如今一般在生日設筵招待親友,多說是「壽宴」,也不計是多大年紀,其實壽有上壽、中壽、下壽之分,最起碼要到耳順之年,滿一花甲(六十歲)才可以祝禱、賀壽。還有談到對人宣告自己的生日,又是男女有別,男曰「懸弧」、女曰「設帨」、「帨辰」。尊稱「懸弧令旦」,是指祝賀男士們的,女士們該怎麼稱呼,恕余識淺了。
祝禱設筵招待賓客,大都是由兒孫輩具名發柬的。也有德高望重、社會賢達,由親友們發起「祝嘏」的。縱是自己掏腰包,也不會自己出名發帖的。但人生有幾多個春秋寒暑,適逢佳日,自娛一下是應許的。偏偏又孤家寡人,湊不成熱鬧,就我自己來說,喜歡獨個兒,大清早悄悄地溜出家門,「自壽」和「避壽」去也。及暮始歸,才和家人到食肆來個小酌,在記憶中筵席總不超兩席。
最有意義的一次,在去年一避避到佛山,那天適逢主日,在先母的故鄉石灣教會證道,思念母氏劬勞,因為有人說:「自己的生日,是母親受難之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徵文比賽】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