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我後院綜合症


3029 期(2022 年 9 月 11 日)
◎ 解讀綜合症 ◎ 麥基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多年前,當香港政府建議在某一個地區興建一座精神病患者康復設施的時候,當地的居民及社區組織羣起反對。他們承認這種復康設施有實際需要,但認為政府不應選擇在他們住所的區域,應該設立在其他更適合的地區。雖然有認為政府是欺負他們對他們不公,但其實不少反對者主要擔心他們居住區域的樓價會因此大跌。

  這種羣眾心理並不罕見,各地也會發生,特別是在比較富裕有後花園的住宅區域,因而稱為「不在我後院綜合症」(Not in my backyard syndrome,簡稱NIMBY)。

  有認為這種偏執觀念早於七零年代已發生於美國,當時政府與電力公司計畫在不同地區興建核能發電廠,引起環保人士連同被考慮地區的居民齊心反對。不過NIMBY 這個名稱則應該是在1980年6月美國維珍尼亞州的《Daily Press》報章中正式出現,由記者Ernie Gates報道當地居民反對興建核廢料堆填區設施。

  這種社區層面的心態,可以包括兩方面:

  一、不願意接受任何改造社區的計畫,特別是有污染性的可能,例如發電廠、垃圾回收站、露宿者之家、甚至是高架電纜等等。他們要求保持原來的土地指定用途,不希望有不良改變,以致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質素或物業的價值。

  二、缺乏社會對弱勢社羣(例如身體傷殘人士、精神病患者、弱智人士等等)服務需要的認識;而實際上他們所住的區域也有不少需要這種服務的人。

  聖經多次提醒信徒不要歧視非本地區的陌生人:「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壓迫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出二十二21、二十三9;申十19、二十三7)

解讀小貼士

  1. 上主教導我們要愛鄰舍,應該包括傷殘人士及邊緣羣體。
  2. 支持政府為社區興建各類福利措施,但可以表達反對破壞環保生態的意見。
  3. 倘若服務設施對社區的效益高於個人經濟上的損失,也應該持開放態度。
  4. 聖經金句:「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