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閱讀,改造教會(二) 


3029 期(2022 年 9 月 11 日)
◎ 牧心世情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世紀,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Albert Shils,1910-1995)將知識分子概分為「生產型知識分子」(productive intellectuals)和「再生產型知識分子」(reproductive intellectuals)兩類。前者是學者和研究員,單純負責生產知識;後者以教育、傳媒、娛樂事業工作者為例,擔任解釋和傳播知識的角色。教牧屬於宗教及文化仲介者(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mediaries),負責傳遞信仰和文化內容,其重要性更甚於「再生產型知識分子」。

  過去多年來,香港教會經歷過長期相對安穩歲月,植堂和新成立堂會曾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隨之而起的是一波波大型和超大型堂會出現,信主人數急增。事實上,連過去福音不容易進入的演藝圈和商界也成了廣大禾場。然而,為了吸引觀眾,大型堂會變成如同演唱會場所,聚會時間極其緊湊,內容也愈見節目化和娛樂化,教會須提供充足節目和專業視聽效果,教牧成了節目供應者和演出者,忙碌非常。尤有甚者,連聖經教導、聖詩和禮儀等傳統都可以按需要被剪裁、被放棄,信仰碎片化、空洞化是必然結局。傳遞信仰和文化內容的人在哪裏?

   前面提及友人新近獲委任為宗派教會週報督印人,從而進行連串內容革新,是教會刊物一次改造工程。其實,該刊物要能改革成功,重點並不在於專欄和跨頁專題有多精彩和吸引,而是需要有廣泛和深入閱讀基礎的知識分子,腳踏實地對會內人、事、物作深度檢視和判斷,從而邀請合適的人寫作,寫出不同的緻趣和故事,叫讀者產生共鳴。

  面對防疫後期的香港教會境況,會友遷徙頻仍,已是不爭事實。此際教會需要在內容上充實和重新改造,我們的「再生產型知識分子」又在哪裏?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